城市的夢魘


2883 期(2019 年 11 月 24 日)
◎ 阡陌上的邂逅 ◎ 黎海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總統就職可以獻詩,新居落成可以贈詩,路見不平可以寫詩,甚至你可以送給自己一首詩。」(南方朔)

  血腥、暴力,躲在我們城市黑暗轉角、樓台陰影處,伺機向人偷襲。近期見新聞驚悚畫面:雙方因政治觀點不同,其中一人被澆以汽油,成為熊熊的火柱。血腥事件在近處,亦在遠方。近月全球竟有十幾個區域興起動亂。究竟我們處於怎樣的世代?

  幾年前臺灣客家山城一家國立大學校園就發生一起謀殺案:一個內向的男生幫一個漂亮女生搬行李上樓後,向對方要手機號碼被拒,惱羞之下抽出身上利器,把人捅了十幾刀。想到表面溫文的男生口袋裏居然藏刀,令人打了個冷顫。邪惡、死亡近在咫尺。義大利詩人夸西摩多(Quasimodo 1901~1968)以《我同時代的人們》一詩提醒我們「科技進步如這個時代(指20世紀中葉),人類的邪惡本質其實沒有多少改變」。

  詩,往往藉隱喻刺入人性。邪惡無聲無影,我們確知它的存在。

  有時惡藉爭吵而彰顯。奧登(W.H.Auden 1907~1973)如此描繪:「邪惡並不壯觀而有如凡人/與我們同床也共桌進餐/我們每天被介紹認識許多好人……/而邪惡走來如無助的情侶/必須惹起爭吵並遂其所願/雙方都被摧毀在我們的面前」。

  丁尼生(Tennyson 1808~1892)藉祈禱擲下了鏗鏘的詩句:「請靠近我當我的信仰乾涸/只不過淪為晚春的蠅蟲/下卵,惡臭並嗡嗡歌唱/營造着三尺墳塋並死亡/請靠近我當我漸漸凋逝/人間爭嚷到了它的終點/而在低沈黑暗的生命邊緣/永恆之日的微光閃現。」

  死亡,往往藉人與人之間、族羣與族羣之間的紛爭,趁虛而入;亦藉疾病、戰爭而棲身。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從未停歇。耶路撒冷詩人阿密柴(Amichai 1924~)說:「耶路撒冷是開刀後未縫合的傷口,它永不痊癒,並感染了各式各樣的病菌,所有醫生都為之束手。耶路撒冷建在由持續哀號為地基的圓拱上。」他筆下的聖城是無望之城。達維希(Darwish 1942~)則是巴勒斯坦人的代言詩人:「我的國家是個旅行的睡袋/旅行睡袋是我的國度/既無台階/復無壁牆/我的腳下沒有土地,可以選擇任何死亡/沒有天空/圍繞我的四周/讓我挖洞穴到先知的營帳/我的背靠着牆/一個倒塌了的牆」。其實雙方都渴望和平。

  詩,盛載了一個民族歷史的重量;亦把人們心靈的宇宙連結起來。捧着南方朔《給自己一首詩》,也許可以驅走我們心中的夢魘。

  黎海華(文.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閱讀馬拉松】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