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小先鋒」週會
突破傳統團契生活


2816 期(2018 年 8 月 12 日)
◎ 特稿 ◎ 本刊記者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這個故事我從幼稚園聽到現在,又要再聽嗎?」面對千篇一律的團契模式,有學生如是說。去年真道書院,為突破傳統團契生活,迎合新一代需要,該校校牧陳越秀設計出「領袖小先鋒」全年週會內容,希望帶領同學從行動進入反思,經歷教會未曾經歷、學校未曾體驗的信仰生活。

 

 

 

 

 

 

 

 

 

  「領袖小先鋒」週會今年度以「愛神、愛人、愛大地」為主題,透過戲劇、貧窮、環保、手語及跨文化五個系列,經老師推薦二十六位良好品格及有領袖潛質的DS3同學參與,從行動進入信仰反思,藉以培訓他們成為未來中學部的核心團契職員及學生領袖。

  陳越秀校牧認為,不論教會學校的活動或團契模式,均有一套課程規範,連流程也是一貫地破冰遊戲、說故事、工作紙,每星期不斷重複又重複,令人感到沈悶沒趣,「情況就如走到街上買衣服,不難買得到,但總是太大或太窄,未必最貼身,於是想為他們度身訂造。」

  週會的內容設計主要基於她多年來對學生的認識,掌握其特質而設計,例如該校學生以中產家庭為主,生活較少經歷貧窮,因此她率先想到透過貧窮系列,「與其多講一次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帶出憐憫的心,不如讓他們拾紙皮、與無家者對話,從中經歷信仰。」此外,亦因同學喜好話劇,她利用戲劇結合輔導元素,幫助他們發現自己和認識他人,團歌甚至以手語取替固有的唱誦方式。

  深知獨力難支,她四出尋找有共同理念的機構合作,一方面希望解決學校老師人手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希望引入網絡,將來轉介學生到教會聚會,更重要的是讓生命影響生命。她不諱言,今日的福音工作之所以平平無奇,是因學校老師或教會導師自身未預備好,「自己教環保,卻用很多塑膠物品,哪會有說服力呢?」因此她透過機構尋找已在不同範疇實踐信仰的導師,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加強感染力。

  「一般學校是將週會外判給機構,但我們是合作關係,一同制定週會內容,今堂發現學生的特質就會即時改變內容。」她強調與伙伴機構是合作模式而非外判,要度身訂造,作為中間人她每週都會從學生製作的《記憶手冊》中了解想法,並向機構反映和協商,調校下一堂內容。例如在跨文化系列中,導師在第一堂時發現學生參與度奇高,於是將原定生硬的資料性教學,改為與巴勒斯坦人直接對話,配合學生特質進行教學。

  她認為學校一向着重廣闊視野的氛圍,有助推動團契突破舊模式,將信仰生活化,但亦坦言基於時間和安全問題為課程設計帶來一定限制,例如原打算讓學生走到街上拾紙皮,最後只能改為將紙皮收藏在學校角落。經歷一年二十四堂的週會,她有感學生比過去更投入:「有次學生上午請了病假,下午仍堅持回校參加小先鋒活動,我相信是裏面的基督徒導師讓他們看見不一樣。」

  捉摸得到的體驗 新角度認識信仰

  信仰不應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能夠「捉摸」的生活體驗。陸焯諾正是其中一位參與週會的同學,他坦言,活動最大的特色是身體力行實踐學習的道理,有別於教會平日刻板的教導,故每次活動完畢後都印象深刻。

  最難忘莫過於與無家者對話及拾紙皮,活動於去年十一月舉行,至今他仍記得無家者根叔的笑聲,原來生性樂觀的根叔分享自己在天橋底下建了一間「蝸居」,裏面還有拾回來的電視、音響等設備,每天早上就在天橋底跳舞,生活簡單快樂。「上帝不論人有錢與否也喜歡他,像根叔一樣給予他動力建造『小屋』,令他積極生活。」拾紙皮活動方面,導師先在學校不同角落擺放紙皮,同學需背上沈重的書包,模仿拾荒者平日背負紙皮的重量,遊走校園俯身彎腰拾紙皮,以汗水體驗拾荒者的辛酸。活動過後,同學們汗流浹背,除了對拾荒者平日的工作有更深的體會外,更感受到他們心理上的無助感。他解釋,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過程中與同學說笑仍感到開心,「但你試想像拾荒者平日一個人工作,沒有人與他溝通……過程不但沈悶而且十分孤單。」

  周汶融同學則分享環保系列,她憶述導師曾展示一張海龜被塑膠帶牢牢套住身體的照片,所套之處令龜殼凹陷,可以想像海龜年幼時不慎被膠帶纏着,結果所套之處無法生長,長大後便成了畸型。她直言照片十分恐怖,對於悲劇發生在海洋生物身上感到傷心,同時因人類常為方便而忽略了環保感到內疚。因此,週會安排同學以廢棄膠樽製作筆袋,又將舊玻璃樽加上自行設計的圖案,製作花瓶或其他擺設,提高環保意識。經歷一連串活動,她體會到世界上環境污染、溫室效應嚴重,認為必須實踐環保生活,履行上帝吩咐人類管理大地的責任。

  週會亦設計了手語系列及跨文化系列,潘旻妤同學最難忘導師用手語說故事,導師雖不發一言,卻善用手語動作,將《三隻小豬》的故事演繹得維肖維妙,班上同學全都被逗得樂不可支。後來導師更教曉同學簡單手語,加上活潑的肢體語言,一同表演「五餅二魚」和「平靜風浪」的話劇。活動可貴之處不在於學習手語,而是過程中與聾啞人士相處的感受,她坦言平日較少接觸聾啞人士,活動過後加深了對他們的認識,明白他們可以和常人一樣溝通,學懂尊重和不看輕他們。「天父創造人的身體有趣奇妙,就算有缺陷也會用其他部分補足,如聾啞人士可用手語表達自己的意願。」

  最後是跨文化學習活動,其中一節邀請了在巴基斯坦的宣教士分享經歷,她表示從宣教士口中得知當地基督徒被歧視的情況,例如小朋友信耶穌,其家人必定打罵等,幸好宣教士及其團隊用愛感動了當地孩子的家人。「他(宣教士)強調人人都可以宣教,他自己也不是牧師,只是普通人。」由於在當地宣教隨時有生命危險,因此她十分敬佩宣教士勇敢傳福音,又憶述在扮演宣教士遊戲中,每張遊戲卡均寫上「每日都不可忘記祈禱」,至今她仍銘記於心,相信上帝會透過禱告指引前路。

  為期一年的「領袖小先鋒」週會圓滿結束,三位同學不約而言地表示不捨,直言每次都享受其中,約一小時的週會總在歡笑聲中度過。陸焯諾同學更以此對比教會活動,直言教會團契通常只有牧者在台上講道,目標是教曉會眾聖經知識,卻欠缺在現實中實踐信仰;相反,週會內容新奇獨特,外聘導師風趣幽默,帶領同學透過遊戲學習不同道理,印象自然深刻,因此每週都希望回校體驗。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畫出深情】

【資訊】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