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麽叫「得到」?

2830 期(2018 年 11 月 18 日) ◎ 信.道.灵.心 ◎ 陈锦权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信·道·灵·心的原意是想建造一个信仰丶灵性丶心理与辅导的一个交流平台,我们五个人撰稿会就着一个相关的题目,藉着这专栏和读者交流。我们最新的题目是「从知道都得到」,「知道」是容易理解。「得到」最初用的概念是英文的‘ownership’,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之意。在过去的五个星期中,立群兄指出是要从实践之中才能「得到」;文亮兄指出要在信仰中浸淫才会有所「得到」;巨章兄则指出,要以全方位荣耀神的方式将道活出来,才能真正「得到」。似乎「从知道到得到」是不轻易,是有难度的,需要花点心力才会「得到」。

  德谦兄的两篇文章,是从他陪伴求助者的过程中,道出这个过程另一重艰难。是因为我们的不愉快或创伤的经历,使我们没法轻易去「得到」,这有点一叶障目的味道。要得到的过程可能需要有陪伴者相伴的提醒,才能揭开障目的盲点,方可以「得到」。上周的文章讲的是陪伴者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耐性,最终才能使当事人知道及得到,就如在以马忤斯路上耶稣耐心地陪伴那两位门徒一样。若果做不到,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得到」这个字的含意,「得到」可以是有多重的含意。从认知上我们是可以「得到」的。我们明白丶了解丶并且接受一个道理,这可以是一种「得到」。就以行公义为例,我们知道公义是做正直丶公平的事,不去伤害别人,做正确而不是错误的决定,不明知故犯丶不说谎言,我们明白这些道理,甚至是轻易的活出来,这已是「得到」了。

  另一种「得到」是我们在实践已知道之事的时候可能遇上了两难,面对着是否去实践的挣扎,知道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加上勇气,会为我们带来不方便,甚至是严重的影响,我们仍以所知的原则实践出来。例如知道要行公义,但如果要为公义发声,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更难的是知道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在瞻前顾後的情况下有所避忌,但最终决定实行出来。这样的经历让我们更深体会到最初所知道的。这一份的「得到」又会比之前的知道多了一层经历。

  可能另一个更深的层面是当所知道的成为一个人的身分特质,成为个人自我的一部分。在这情况下不单是知道与亲身体会,并会成为倡议者,促进所知道的事。一个行公义的人不单选择正路,在两难之间仍然坚持正义,并不断竭力促进正义。这是更深层的「得到」。

  我们对所信的「得到」亦可以是这样。

  陈锦权(信义宗神学院心理及辅导科副教授)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特稿】

【传道故事】

【信.道.灵.心】

【四环九约赏教堂】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广荫颐养】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画出深情】

【谁明宣子心】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