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运动员—青少年自杀的反思

2815 期(2018 年 8 月 5 日) ◎ 教会之声 ◎ 吴思源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去年(2017年)的自杀人数是九百一十六人,但值得担忧的,是年仅十九岁以下的自杀数字比再前一年急升百分之五十,有三十六宗,而年纪最小的自杀者只是七岁。根据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危机处理中心的数字,去年接到二十岁以下求助个案共一百二十四宗,年纪最小者仅七岁。

  有云这一代青少年以至儿童,养尊处优,只是生活得太富裕了,反而变得脆弱,就如清晨的朝露,一捏即破。其实这个现象也是世界性,在愈是富庶的国家和地区如北欧丶日本丶南韩丶台湾等,青少年自杀数字都一直上升。反而在落後甚至战乱的地方,人却挣扎求存,奋力保命。

  英国循道运动的创始者约翰衞斯理牧师(John Wesley) 曾经说过,上帝按照祂形象造人,是叫人在世成为「上帝的运动员」(Athletae Dei),意思是为了上帝在人生的赛道上竞走,不论环境多恶劣,路途多崎岖,对手多强顽,以至自己多软弱失败,但仍锲而不舍坚持下去,不单是为了赢输,只因着知道自己身分,就是「上帝的运动员」。

  其实愈是生活得容易和顺利,就愈轻易忘却生命的目标。约翰衞斯理又这样说,人生是 为了「一个目的而活⋯⋯使我们认识上帝,爱祂和服事祂⋯⋯让我们每一份爱丶思想丶言语和行为都顺从这个原则⋯⋯不论我们想甚麽,说甚麽和做甚麽,都是为了得到在上帝里的幸福,上帝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

  一般人寄望透过学校的德育或生命教育;或多聘驻校社工丶辅导老师等,可减少青少年自杀的数字。其实当今青少年最缺乏的,不是社会资源的倾斜或课程的调整,也不是学习甚麽「正向思考」(positive thinking), 而是需要自小培养一个信念,知道他生命不仅是为了自己丶属於自己;而是属於一位比他大的一位,就是上帝。我们是上帝的运动员,一生只尽力为祂而跑,重要的是「尽力」, 而不是属世的赢输。

  当一个社会或社羣集体迷失於自我中心和个体主义,人就变得颓唐乏力,小小挫折也叫生叫死。青少年如清晨的朝露,因为它是单独一粒,经不起太阳的照射而即刻蒸发,惟有它饮於能力之源,接流於上帝所赐的活水,它才可汇聚成河川,澎湃有力,无坚不摧。但这在此慵懒怠惰,泡沫一样的世代,又谈何容易?

  吴思源(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出版部部长)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教会触觉】

【传道故事】

【信.道.灵.心】

【四环九约赏教堂】

【城市心灵】

【平视人生】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画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