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
第 2813 期(2018 年 7 月 22 日) ◎ 画出深情 ◎ 黄叶仲萍
「我该死!」「我知道我做得不好!」「我根本不配生存!」这些自贬的说话,听起来令人既心痛又心伤!如果这个是你的孩子,你会更难过。为甚麽一个你爱护有加丶小心引导丶用心教导的孩子,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孩子对父母的回应,为甚麽有这麽大的分歧及落差呢?对许多父母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赞赏与接纳,更希望所做的事让父母引以为荣。父母的肯定及接纳,让孩子逐渐建立自尊丶重要感及人生价值。这是成长过程必经之路,但走起来却是迂回曲折。敏感的孩子也许会过度解读成年人的意见,甚至受成年人的情绪表达影响,很容易以为是自己的过错,以致自责内疚,产生不必要的困扰!成长心理学家John Bowlby的依恋理论就是提出一个人早期与父母及照顾者所建立的关系,对他日後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不过重要的是日後仍然有修补的机会,而透过友情丶爱情丶信仰及辅导都是修补关系的好机会。像画中的小树就从包围着它的小溪流中得着滋润,让它慢慢茁壮起来。
在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像补习般,把过往一些走过的路丶委屈过的心,慢慢补过来丶改变过来,重新建立一些新的反应系统。
怎样改呢?如果你只是告诉他去改,这种改变是困难的,而且往往只是短暂的。如果要有深入而内化的改变,治疗可能需要触及个人的内心和感觉。当受助人像接触到父母一样,被关注抚育,这些治疗才会实在和留得住。不过作为一个治疗者,你能够有这份心肠,却又不会受着反移情的影响吗?这就要靠督导及经常的反思和学习了!
黄叶仲萍(宏恩基督教学院心理学院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