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节日文化
第 2808 期(2018 年 6 月 17 日) ◎ 教会之声 ◎ 李国权
中国的节日风俗历经数千年之久,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从中更能将民族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好比端午节,就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端午节流传吃糭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据说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的忠臣,却被奸臣陷害,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章。後来,秦国攻破楚国的京城郢都;屈原觉得一切希望都已破灭,於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初五)那天,跳进汨罗江(今湖南长沙南面)自尽殉国。人民来到江上,划船纷纷想要拯救他,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的起源。人民又有感於他的忠君爱国,恐怕他的遗体被大鱼吃掉,就用竹筒装入糯米,做成糭子,抛进江里,希望鱼儿只吃糭子,不吃屈原。其後,再改用竹叶包裹糭子,在端午之时吃用,以为纪念屈原。
从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令我想到当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冲突时,基督徒应如何面对?是否回避而完全不参与?抑或可以抱持怎样的态度来面对呢?是否可以把有些节日与传统文化,赋予新的价值和意义?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基督徒对社会文化的认同,从而展现上帝的爱。
时至今日香港的端午节,在沙田城门河丶香港仔及大埔海滨公园等地点,均有龙舟竞渡的活动,更有国际龙舟邀请赛,与外国人一起赛龙舟;更有一些教会组织「福音龙舟队」参赛,认为可以藉着划龙舟传福音。
自一八零七年,第一位基督教宣教士马礼逊来华传福音以降,历经清代的礼仪之争丶民初的五四运动及非基督教运动,教会都无可避免先与中国本土文化起冲突,然後从中汲取教训进行「本色化」协调。中国基督徒根据本土文化特色,使教会的设立,既能合乎文化传统而不失诸教会的信仰立场,尽力使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可以合而为一,使宗教生活尽量配合中国的风俗习惯。
其实,中国不同传统节日各有特色,教会若能尝试从福音信息当中寻得对应之处,筹办跟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适当地与之配合,必能带出良好的效果。以致让慕道者明白,基督信仰不单不反传统,而且更能承载传统。
在哥林多前书第九章的记载,可以了解保罗传福音的原则 —— 向甚麽样的人传福音,他就作甚麽样的人。这是首先学习认同别人的需要,继而将他们领到耶稣基督的面前。
李国权(基督教协基会锡安堂顾问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