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贫穷
第 2779 期(2017 年 11 月 26 日) ◎ 城市心灵 ◎ 吴思源
政府公布最新的香港贫穷人口数字,突破了一百三十五万人,依此统计每五名港人之中,即有一人被界定为穷人。而所说贫穷人口最多的地区,首四位依次为北区丶深水埗丶元朗及葵青; 而即使在港岛的中西区丶东区和南区,也说有百分之十一左右的穷人。此等数字公布後,当然全城哗然。如果说五名港人之中有一人是穷人,那麽走到街上,尤其是走到新界北如天水围丶上水及元朗,那里虽未致饥民处处,路有冻死骨,也应该有不少衣衫褴褛的人,但实情又不觉如此。
香港也曾真的贫穷过,那是上世纪五丶六十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动荡,民不聊生,大量难民蜂涌到香港求生。单是一九六二年五月开始的难民潮,短短一个月就有数以十万计的难民攀山越岭来到香港。那时香港本土人口才二百馀万,一下子多了十多二十万人,他说只有少部分得寄住在亲友家中,其馀大多数只能住在山边简陋的木屋或寮屋,甚至在骑楼底或天台搭建的帐蓬。
但未几这数十万难民穷人投入香港的劳动市场,有的到工厂打工;有的行船或打鱼;有的到酒楼做洗碗或侍应,家庭主妇拿塑胶花回家加工,连小孩子也到街上做擦鞋仔或开车门,那时政府没有扶贫措施,更遑论有综援,脱贫惟有靠自己,而在短短十年间,大部分穷人已成功脱贫,再加上当时港英政府大量兴建公屋,原本住在木屋区的人大多数亦可「上楼」,生活渐得改善。
近年说香港贫穷人口大增,其实跟香港没有适切的人口政策有关。大半个世纪以来,香港的「穷人」大部分是「输入性」的,不论是来自中国内地的难民(五,六十年代)及新移民(八丶九十年代之後),抑或是来自南亚及非洲中东一带的人,他们来港多身无长物,加上香港回归前後经济「转型」,已无制造业可以收纳大量低学历的新来港者,造成他们无工可做,无法投入劳动市场以脱贫。
二战後香港首一二代的穷人(包括上世纪七丶八十年代来港的新移民)基本上是透过自身的努力去脱贫,他们大多数已住进公屋丶居屋以至私楼,绝少靠综援度日。今日香港的贫穷人口,其实不乏是回归後才透过家庭团聚或中港婚姻等来港的新一代。
解决贫穷问题,若不从人口政策入手,将永远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