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百姓


2693 期(2016 年 4 月 3 日)
◎ 心靈絮語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去年是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兩岸先後搞了不少紀念活動,其中引起最多人思考討論的就是,究竟抗日功勞應歸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這些思考或活動多半從宏觀角度去看,往往忽略了戰爭中平民百姓所扮演的角色。

  於是,台灣駐港機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早前搞的一系列活動便顯得饒有意義。活動名為「戰爭下的百姓羣像」,特別強調「戰爭不只是男人的事」。其中三月十二日的講座《老哥,我們回家─高秉涵律師》就十分觸動人心。

  高律師已八十二歲了,他十三歲時遵母親吩咐,隨着中華民國軍隊一路逃亡退到台灣。然後在小島上讀書成家,軍隊裏的老兵就是他的親人,這個最年輕的小弟答應阿兵哥們,有一日必定會把他們帶回故里。就這樣,等到中國內地開放之後,在過去二十年間,他親手揹送了百多個老兵的骨灰罈,帶回內地交到他們親人手上;或是將他們骨灰灑落到故鄉村裏大樹下的稻田中,總之,就是實現承諾,帶老兵哥們回家去。

  一邊聽,一邊不禁想起「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的詩句,亂世人嘗透了身不由己之苦。當年,阿兵哥們拚了命抵抗外敵,最後卻落得遠走他鄉,下半生成了異鄉人。他們,經歷了多少戰爭苦痛?誰來為那一罈罈化灰的老兵撰寫歷史?

  歷史,總是為統治階層服務,寫的也總是對勝利者的讚歌。等那一天,史家能夠從老百姓角度出發,書寫出每個個體、每個家族在戰爭中的流離顛沛,那歷史圖像才能刻繪出細節,才能像光華中心宣傳單張所寫,是真正的「向那些隕落的年輕生命與百折不撓的庶民記憶致敬」。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