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學牧養反思社會抗爭事件


2693 期(2016 年 4 月 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由公理匯研主辦之「暴力/勇武抗爭的信仰反思」研討會,已於三月十七日舉行,約有三百人參加。由世華網絡資源營運總監劉進圖先生、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及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袁天佑牧師分別從政治、神學及牧養角度回應近期社會抗爭事件。

  世華網絡資源營運總監劉進圖先生指出本土派青年人主要認為和理非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已失敗,未來只剩下勇武抗爭一途,本土派對年初二旺角事件有其道德論據且經過利害計算,但他認為低估了當中代價,且勇武抗爭成功機會微。他又指,和理非路線雖未成功但發展了「半桶水民主」,他相信和理非之路隨人口變化對年輕一代有利,「十年內年輕一代將成為香港選民的主體,沒有政黨可以漠視他們的訴求。」他又認為,過去多次的對峙令仇恨情緒自然地滋長,擔憂勇武者會不自覺活在仇恨的枷鎖中,放棄愛與寬恕的自由。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坦承因資料不全,自己無能力為旺角事件定調,並倡成立有公信力的專責小組徹查事件。他認為面對現時局面,在和平主義與政治現實主義之外可以有第三種見解,就是在武裝衝突中探討如何秉持公義,這也源於神學傳統。他指聖經中不論是原初創造還是歷史終局均沒有暴力在其中,耶穌更是以和平之君身分臨到,犧牲自己來對抗惡者,「和平不是崇高的理想,而是對基督主權的確認和順服。」

  以信仰顛覆尚武文化 武裝衝突中秉持公義

  李博士續言這種見解顛覆尚武文化,將武力衝突重新想像:「武力不再是為自利自保自我榮耀服務,而被放置在愛鄰舍的命令之下,保護弱小,判定是非,糾正錯誤。就如羅馬書十三章佩劍的作用,是要儆惡懲奸,而伴隨武力的使用,是一種克己的屬靈操練。」

  因此,使用武力時有四個重要原則,其一是糾正重大清晰的錯誤,用武者需要清楚交代干犯者的罪行和受害者的傷害,捍衞所有人的公正,使武力有限度並能適時停止;其二是行動者要有一定代表性,能代表受害者維護共善,並旨在締造和平有法理的管治;其三是辨別原則,要刻意區分干犯者與無辜者,諸如不能傷害解除武裝後的作戰人員,不能攻擊學校、醫院、住宅區等;最後是評估行動方式合乎比例,是否在其他可行的方法失敗後才訴諸武力,結果亦不會破壞至社會無法回復和平有序。

  循道衞理聯合教會袁天佑牧師在會上提及近日頻現學生自殺,他直言「社會病了」,今日香港只顧追求經濟發展,追趕高鐵、三跑、港珠澳大橋等大白象工程,連教育制度也朝向此方。「生活在有病的社會中,人們需要更多牧養和關心。」他不諱言不少教會在政治上選擇保持中立,但他認為中立已是立場,且易傾向當權者一方。在牧養時他選擇在講壇以外的場合,告之會友自己立場,以謙卑態度彼此分享討論。

  中立立場易傾當權者 應為受壓制羣體發聲

  袁牧師認為會友應體諒牧者,但勸說牧者不要為政權講好說話,因不論政府立場是好是壞已有足夠宣傳機器代言,教會應為在社會被壓制的羣體發聲,正如耶穌基督從不站在當權者當中,只站在社會被邊緣羣體一方。他鼓勵教會要關心貧窮軟弱的人,也要帶領信眾反思社會生活應有的價值取向,而非只向經濟不斷發展,同時活在既濟未濟的張力中,仍要抱存信心和盼望,他又言,或對或錯,信徒不要懼怕為公義發聲,在末後主自有公義的審判。

  崇基學院神學院學生林淳軒分享數年前烏克蘭出現衝突時,有東正教神父站在示威者與警察之間主持崇拜。他曾在旺角事件站在示威者及警察中間嘗試調停,希望暫緩衝突,但最後仍被捕。他分享反思,基督徒面對暴力應有兩個原則,一是永遠站在被暴力一方,因基督信仰是面向他者的信仰;二是雙方發生衝擊時,嘗試暫緩,在中間作抵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