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阅读,大脑想告诉你……
第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阅读起动 ◎ 王礽福
阅读与老年痴呆症意大利北部七十岁以上的文盲,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是同年龄层受过五年教育者的十四倍!欧洲一间修院,要求修女写自传和日记;六十年後发现,写得比较丰富丶阅读量比较大的修女,患上老年痴呆症的比例相对较低。这都指向有没有阅读,跟日後有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有关系。
大脑只占身体2%的重量,却消耗身体20%的能量。大脑约重一公斤,估计有一千五百亿个神经元细胞,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连结称为「突触」,是记忆储存的基本单位,估计大脑有一百兆个神经突触可以使用,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加工的「神经回路」。
现代的脑科学让我们看到,阅读能够使神经元的连接更绵密,而神经回路活化得愈深,较不容易得到老年痴呆症。
脑科学认为,语言是本能,大脑中有专门的区域负责语言;但阅读,却是後天学习得来的习惯。由於文字只出现几千年,大脑没有专门区域负责,幸好大脑具有可塑性,可借助不同区域的协作,自我调整,改变大脑来适应文字的读写。但缺乏阅读习惯的人,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有关的神经回路就会削弱。所以很多成年人看书时会很吃力,不是因为不识字,而是缺乏阅读习惯,所以眼睛不断跳开,成了个「识字的文盲」。
网上阅读对阅读的戕害
或者你会认为,现在的人每天在电脑和手机上阅读,字数也相当惊人,所以阅读习惯应该还不错。
虽然现在纸本书的销售是悬崖式下滑,更有不少人断言,纸本书的末日将临。但我劝你,阅读不必赶时髦,电脑及手机阅读纵成主流,纸本书却不必废掉,先听听有关研究吧。
科学家用仪器观察我们浏览网页时眼球移动的方式,发现不是呈「之」字形(即一行接一行看);而是呈「F」形,即看了两三行後,就打直落,没有耐性看下去。读者不妨回想自己浏览网页时,是否也有此倾向?网页每增加一百字,眼睛只停留多4.4秒,大概只看到十八个字。
PISA(国际学生评量)调查六十二个会员国後,意外地发现,以电脑教学和学生使用电脑的时数,跟其阅读与数学能力,成反比。每天在教室上网超过四小时的学生,阅读能力丶数学能力及数位阅读和数位数学成绩,都是最低的。
这不难理解,网上阅读时,我们常处於焦躁丶警觉的状态。网页充满色彩,有图片有动画,还不断怂恿你点这个连结丶打开那个分页,又有社交媒体不断打岔,使你无法专心,更要随时作判断,增加大脑的工作量。从大脑断层扫描可知,阅读纸本书时虽然在语言丶记忆丶视觉区有大量活动,但比起浏览网页,可谓安静得多。由於网上阅读占据了大脑太多资源(操劳过度?),就减少了用在思考和记忆的资源。
纸本书最能保持专注力
语言学教授Naomi Baron邀请逾三百名大学生参与研究,在使用纸本书丶智能电话丶电脑丶电子阅读器(如Kindle)和手提电脑去阅读之间,有92%的人认为纸本书最能保持专注力。其他实验也发现,纸张的质感比起萤幕上悬浮的字句,更容易刺激脑部感知和活动,即使是使用电子墨水的Kindle,记忆效果仍不及纸本书。
事实上文字阅读的学习效果,的确比起其他媒体为佳。有些地方市民常常开车,交通时间又长,就流行听有声书,这样就可以吸收知识又不致浪费时间。但眼看和耳听,分别在哪里呢?除了阅读量外(成人大概一分钟可看四百字丶但一分钟大概只能说一百六十至一百八十字),尤其对华人来说,视觉记忆是比听觉记忆强,因为中文同音字很多,单靠听觉,常出现不确定性,尤其是名称,单靠听觉不靠谱。有一次出版社的会议中,记录者把《换轨》写成《玩鬼》。
而且文字的学习优势,甚至可能优於多媒体。有一个实验邀请初中老师观看Discovery频道的节目,之後讲述内容,却发现很多人即使看了三遍,仍无法完整表达;反之,把文字版看了一遍的人,却能够讲述。
你不知道的「阅读脑」
刚才已说过,大脑没有专门区域负责阅读,分散在不同区域中,产生很多奇妙的效果。譬如单是看到「香水」丶「咖啡」等词汇,便会活化大脑中的嗅觉部分。同样,身体对书本中的「隐喻」同样有反应,尤其是有关质感(texture)的叙述。譬要用英文说「她今天过得很糟」,说:“She had a rough(本义粗糙) day.”,比起“She had a bad day.”,更能唤起大脑对此质感的感觉。
所以你大概已推想得到,研究发现,我们阅读的是文字符号,但大脑的智力与情绪区域,却能把文字指涉的事物丶所描述的场景,以至角色的心理,与自己过往的经验整合,使大脑的神经连结与实际发生某事件时的神经连结一样。所以当你阅读到一个人在游泳时,你不只是在「想像」游泳,而是大脑中的神经传达,跟实际游泳时一样。大脑能显示出与书中人物相同的「波动」,即能「体会」角色的感受,甚或加强我们的道德与同理心。
阅读,增强记忆力,提升创造力
大脑除了整合文字与经验,还能把文字不断激发,譬如你看到「香」这个字,除了大脑中的嗅觉部分被活化,大脑神经回路也会迅速活化,激发所曾阅读过跟「香」有关的词,如「香水」丶「香片」丶「香港」等,而「香港」其实与香味无关,神经分流下,又会引发跟「香港」有关的相关词,如「九龙」丶「东方之珠」丶「金融贸易」等,「九龙」又可能引发「九纹龙史进」等词的联想。一个字,连起一串词。大脑能触类旁通,但有赖广泛阅读,否则识字有限,神经回路就无法织得绵密。
以前的父母不鼓励子女阅读课外书,最好只看课本。事实上重复阅读课本是有意义的,因为记忆有赖神经回路的重复活化。但根据刚刚提过,大脑原来会不断激活与所看内容相关的资源,那麽透过广泛的阅读,可以使不同的神经回路有所连结,彼此活化,增强记忆。而且一个词的正确用法,不能只靠定义,还须看上下文。有时一词多义,必须透过广泛阅读,才能完整掌握与辨识。
过去以为创造力有赖聪明,但现在脑科学发现,创造力强的人不一定要很聪明,却必须要有宽广的背景知识,与一般的想像力。也就是说,现在对智慧的定义是神经连结的密度。阅读得愈多,背景知识愈丰富,神经愈连愈密集,就愈容易触类旁通。所谓创造力,很多时就是指举一反三,看到其他的可能性,从而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结语:拿起一本书
近年「脑科学」对「阅读脑」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阅读及相关行为,带来很多有用的资讯。这里只能整理其中一小部分(主要来自洪兰等人讨论阅读及脑科学的文章),供大家了解在沸沸扬扬的纸本阅读及网上阅读讨论中,如何加入一点科学化的资料。
最後,当然是鼓励你阅读,尤其是鼓励你鼓励孩子阅读,因为一个有阅读课外书的孩子,到十八岁时,词汇量可达二十万个字根;但若没有阅读习惯,则只有六万个。
鼓励孩子阅读难吗?你试试在洗过澡後抱着孩子入怀,亲子共读吧。因为嗅觉是最好的记忆线索,能直达大脑掌管情绪的杏仁核,使你们拥有阅读是件香喷喷的美好记忆。加上孩子大多喜欢被怀抱的感觉,一旦孩子把阅读跟快乐结连,有了动机,大脑就会分配资源到阅读上,那就事半功倍了。
王礽福(宣道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