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歧视却要正视─爱滋病的持续挑战
第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教会之声 ◎ 关启文
普世关怀爱滋病主日今天是「普世关怀爱滋病主日」,毫无疑问,我们要对爱滋病患者更多关怀,社会要提供更多支援,而事实上因着医学的进步,今天爱滋病人能获得更好的治疗,寿命也得以延长,这些都是值得称庆的。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爱滋病的蔓延并未停下来,而且有变本加厉的趋势。按照今年八月二十六日《成报》的报道,「过去十年本港爱滋病患者人数有增无减,由二零零五年约三百名患者,激增至二零一五年近七百三十人。其中男男性接触者感染爱滋病的年轻人个案急剧上升,去年二十至二十九岁男男性接触感染者有一百八十人,至於二十岁以下的感染者亦有二十人,两类感染者较五年前,分别只有三十七人及三人。」
面对这挑战,让我们遵循主耶稣的美好榜样。我们的主在世上到处宣讲丶医治和教导,医治的行动本就是见证福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祂面对有需要的病人,从不会追查病源或加上道德标签,只是付出无条件的关怀。纵使是被社会厌弃的麻疯病人,祂也欣然接纳,并亲手抚摸。同样,我们也不要对爱滋病人加上标签,不能为了他的病而怪责他,要无条件地关怀,要尽力提供最优质的治疗。对,「歧视不存在,世界更可爱。」
然而不存歧视,不就代表不应正视问题所在。我们绝对不能把爱滋病等同肛交或同性恋,但有些人认为这些因素连提都不可,却是矫枉过正。事实上,近年爱滋病感染增加和年轻化的趋势,和某些同性恋行为不无关系。上面提到的报道也指出:「三十岁以下的男男性接触感染者人数,由二零一零年四十人,增至二零一五年高达二百人,激增五倍。衞生署特别预防计画高级医生舒宝儿日前指出,男男性接触感染者人数增加,是因为性伴侣较多丶对爱滋病认知不足,以及吸食冰毒毒品有关。」她也指出:「肛交行为也较阴道交容易造成损伤,故爱滋病感染风险较高。」这「较高」若按照美国CDC数据,是四十多倍之高!
有些人把爱滋病都归咎於歧视,这是本末倒置。歧视使人讳疾忌医,的确无助遏止爱滋病蔓延,但导致爱滋病病毒的传播始终是一些高风险的性行为,和一些不负责任的生活方式(如滥交丶吸毒)。我们不能控制人们的行为,但正视这些风险的性教育却是有必要的,不能因着「政治正确」而牺牲真理,这点不可不察。
关启文(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