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新媒体传扬真道
关心同行为牧养关键

2727 期(2016 年 11 月 27 日) ◎ 要闻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互联网已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不少社交平台或电话应用程式,更如雨後春笋般出现,为网络宣教缔造良机。网络媒体宣教基地Jesus Online已於十一月八日,假香港宣教会恩雨堂主办「第一届香港及中国网络媒体宣教分析及报告研讨会」,分析新媒体的特性,思考如何应用此平台实践大使命。

  网络媒体宣教基地Jesus Online总监春丽(欧建梁)认为,互联网思维的特性着重分享,资讯分享愈多得着更多,而且往往发放海量资讯,内容简单,让人一看到便觉得「正」。此外,互联网思维讲求不同单位的力量紧扣,彼此联系协助,有别於从前看重「独家发放」的意识,同时发布者应为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善於在网络上表达意见方向。他以香港电视及《100毛》为例解释,前者以传统电视台方式营运,花很多资源在制作上,一年只得一两套优秀剧集;後者却单纯以读者兴趣出发,每日在网站更新资讯消息,结果广受大众欢迎,这正是互联网思维成功的例子。

  他续把互联网特徵套进教会,其中O2O(Online to Offline)的概念至为重要,「使徒保罗当年的媒体就是书信,出发宣教前总会先写信去鼓励当地教会,此乃Online;短宣期间,亲自到当地居住数月,与人接触,此乃Offline。」他直指O2O是教会的关键,牧养不代表将所有事都放上网,真正的牧养核心应为现实接触,例如圣餐一起擘饼丶彼此代祷建立同行关系等。因此他提醒教牧善用Online与Offline,除了以媒体关心弟兄姊妹近况外,有需要时也可面对面作紧密联系。

  虽然网络媒体有助宣教,惟他仍提醒媒体只是工具,惟有上帝的道才能真正改变生命,两者不可本末倒置,故网络宣教方法可以妥协,却必须坚持真理。至於实行方面,他建议教牧思考如何增加互动性,发表受众感兴趣和有共鸣的话题,又强调创新和传统可以合一,「年长者与青少年常常对立,两者未必硬要合而为一,但却需互相欣赏和给予生存空间,因为所有创新都是由传统开始。」

  教会须具媒体思维

  美国普世佳音新媒体传播机构执行主任安平多年来见证着媒体的发展,他忆述二零一一年温州高铁事故,当时列车内有乘客发放了一张现场照片到微博,结果成了全球第一个报道的人,那时他才真切感受到微博的力量,故开始研究新媒体。他留意到教会常把新媒体当作工具,或者产生矛盾心态,例如担心牧师因互联网成名而惹麻烦,又怕会众只顾网上听道而不上教会等。然而,他却提出教会可以「合一观」看待新媒体,意即教会本身就是信息和媒体,因此必须有媒体的思维,方可於不同时代以合适的媒体平台发挥影响力。

  谈及新媒体对基督教传播的影响,他认为新媒体将「传播」回归原始的人际传播,因人们接受大部分讯息均由朋友发放,所以会阅读和相信。其次,宣教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新媒体如实纪录信徒的日常生活和兴趣,所以别人也能从中看到他们的行为,「如果生活方式与基督徒行为不相配,怎样向人传福音?」所以他提醒信徒要注意日常举止,因为生活方式就是宣教,朋友圈更是广阔的禾场。此外,他又提到新媒体将基督教的公共性逼发出来,「教会本是公共,有责任关心社会,但我们常将信仰简化成与上帝的关系,实际其实远超於此。」

  「青心」创办人刘颖牧师则从青少年牧养角度回应,笑言「我po故我在」,指发表文章是新媒体使用者的生活方式,进行网上牧养可投其所好,加上网上资讯传递不分地域疆界,禾场很大。惟他强调,新媒体宣教除了硬件和技术配合外,最重要是内容,一切应由关系开始,「我们常要与年轻人沟通,了解其需要,再思考用甚麽媒体能有效接触他们,回应其生活处境。」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一起走过从前】

【传道故事】

【信仰重寻】

【信.道.灵.心】

【各司其职】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明心见证】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记】

【阅读起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