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路德会前传与发展

2637 期(2015 年 3 月 8 日) ◎ 香港教会巡礼 ◎ 谢达超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以赛亚书五十五10-11)

  1963-1977 南亚路德会前传

  一九六三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福音路德会」(Minnesota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 简称ELS),差派一位刚在伯大尼路德会神学院(Bethany Lutheran Seminary)毕业的华人神学生,张彼得牧师回港成立「远东中华路德会」(Christian Chinese Lutheran Mission, 简称CCLM)。一九六四年,另一美国威斯康辛州路德会(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 WELS)加入支持远东中华路德会在港的宣教工作。

  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七年期间,远东中华路德会在港建立了两间教会,灵恩堂(Grace Lutheran Church)及以马内利堂(Immanuel Lutheran Church),共约有三百个会友聚会;一所中学,以马内利英文中学(Immanuel Lutheran College)。此外,亦开设了一间书店,售卖基督教书籍及文仪用品,及一所神学院,主要的教授人员都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路德会。

  一九七一年,张彼得牧师因个人的理由,辞任远东中华路德会主席一职,由当时以马内利中学校长范达宁先生 (Mr. Howard Festerling)继任处理会务。范达宁先生担任主席期间,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就是九龙广播道的总会会址(现称为南亚路德会大楼,SALEM TOWER)落成。会址在一九七三年动土兴建,一九七四年年底完成建筑。会址为一德国式的座堂建筑风格,地下是一可坐约二百二十人的教堂,供当时由亚皆老街搬入总会新堂址聚会的灵恩堂教会使用,同年十二月一日该堂在新堂址举行献堂典礼。新会址的二楼及三楼供总会办公及教学使用。

  顺道一提,当时的新堂址二楼设有广播录音设施,用广播剧形式透过不同的广播渠道传扬福音信息,开当时用广播媒体传福音的先河。

  自张彼得牧师辞任主席一职後,美国威斯康辛州路德会开始差遣宣教士来香港,主持会务及继续建立教会。这些宣教士来港後需学习广东话,以便与民众沟通分享,传扬福音。他们包括:施维德牧师(Rev. Gary V. Schroeder)丶祁斯基牧师(Rev. Gary A. Kirschke)丶布施灵牧师(Rev. Roger W. Plath),嘉道思牧师(Rev. James H. Krause)丶薛明基传道(Mr. Mark P. Sprengeler)及范显光牧师(Rev. Thomas E. Frei)。

  一九七七年,美国威斯康辛州路德会重组香港的宣教工作,结束了当时的远东中华路德会,重新成立一个本地教会组织,命名为南亚路德会(South Asian Lutheran Evangelical Mission,简称SALEM),由施维德牧师出任主席。

  今天,有很多人以为南亚路德会服事的对象是「南亚裔人」,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南亚路德会」原来的名称是「东南亚路德会」(East South Asian Evangelical Lutheran Mission),英文的缩写便是ESAELM,不能发音及没意思。当时的宣教士想到了一个方法,因香港是在中国大陆的南边,故把「东」字拿走,只剩下「南亚」,也能显示其原意(当时香港没有今天这麽多「南亚裔」人在港定居),然後再将Evangelical Lutheran 改为Lutheran Evangelical。经此改变後,南亚路德会的英文便是South Asian Lutheran Evangelical Mission,简称为SALEM。这简写一方面容易发音,另一方面SALEM是甚有意义的字,它是希伯来文「平安」的英文写法。

  1977-1997 南亚路德会

  经过重组後而成立的南亚路德,在各方面都要重新起步,属下的两个堂会:就是位於广播道的灵恩堂及位於观塘以马内利中学内的以马内利堂,但此时整体教友人数只有数十人,而华人教牧同工亦已相继离去,只是由上述数名仍在努力学习广东话的宣教士带领着教会。

  南亚路德会此时期的方针,是以建立堂会,广传福音,训练工人为主线。

  经过数年的努力,教友人数有所增长。宣教士便从中积极物色可造就的弟兄姊妹,以保罗带着提摩太建立教会的方式,学习和实践同步(Training With Ministry),由一个宣教士带领一个弟兄姊妹,到港九不同的地方建立教会。

  这种模式甚是成功,由一九八七至一九九七年的十年间,南亚路德会在港九新界各地,建立了六间新的堂会。

  一九七七年初,香港经济起飞,社会大兴土木,其中对教育服务的需求甚殷。故南亚路德会以申办阅读中心(自修室)丶补习社及学校的形式来建立教会。这个方法的好处是能够一面传扬福音,一面提供社会服务。用这种方法往後建立的堂会包括有:

  一九八三年,以马内利中学被政府邀请,搬往大埔大元村的新校舍(并改名为沐恩中学)。以马内利中学的观塘校舍须结束,故以马内利堂便迁到秀茂坪邨第二十八座的蒙恩阅读中心,一间由南亚路德会各政府申办的学生自修室,继续教会的聚会活动。

  一九八四年建立沐恩堂(位於大埔大元村的沐恩中学,在学校开办半年後建立)

  一九八七年建立三圣堂 (位於屯门三圣村的三圣阅读中心);

  一九八七年建立的荔景堂(位於葵涌的荔景村荔景阅读中心);

  一九八九年建立沙田堂(位於沙田乙明村的乙明学社[补习社]);

  一九九零年建立元朗堂 (位於元朗朗屏村的朗屏阅读中心);

  一九九一年建立友爱堂 (位於屯门友爱村的友爱阅读中心)。

  一九九五年,南亚路德会接获教育署及房屋署的通知,批准在筲箕湾耀东邨开办幼稚园:由於时间急促,总会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凭信心接纳了该项挑战,在港岛区开办第一所幼稚园。凭各堂会弟兄姊妹及美国差会的支持,南亚路德会幼稚园(筲箕湾)在一九九五年八月成立。而荔景堂的弟兄姊妹也接纳了这个使命,於一九九六年在幼稚园内建立南亚路德会的第九个堂会—筲箕湾堂。这是本会在福音事工及社会服务事工的新里程;首次由本地肢体及堂会承担整个建校及建堂的工作。

  一九九七年,南亚路德会进入了全本地化的新里程。本会最初成立时,董事会成员全都是美国差会差派来的宣教士。一九九零年,本会董事会体会到「总会本地化」的需要,故此在其後的日子中,总会不断邀请各堂会的华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总会的事务。现在,董事会共有十名成员,其中只有两名外籍宣教士。至一九九七年,董事会的主席及两位副主席都全由本地华人出任。「本地化」的过程,至今可算完成。

  回顾过去二十年,充满了上帝的恩典和祝福。虽然南亚路德会在很多方面都有缺乏和不足,但仍蒙上帝的带领,兴办了九间堂会 (一九九六年九月,以马内利堂因受秀茂坪邨迁拆影响而暂时结束)丶四间阅读中心丶一间补习社丶一家中学及一家幼稚园。「本地化」後,这些社会设施和堂会是南亚路德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我们深信在上帝的带领下,南亚路德会将有更大的发展。

  「创造门徒丶成为门徒」 (Make Disciple, To Be Disciple)是本会在一九九七年建立的大方向;「多元服务,扶老护幼,发挥基督精神」是本会在建立教会与社会服务的精神!

  谢达超(南亚路德会会长)

【要闻】

【教会之声】

【诚心所愿】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一起走过从前】

【亲密关系】

【传道故事】

【城市心灵】

【心灵絮语】

【教会丶机构短讯】

【新闻捕手】

【爸爸刘言】

【牧心世情】

【经典看人生】

【香港教会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