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说起—厂房牧养
第 2637 期(2015 年 3 月 8 日) ◎ 一起走过从前 ◎ 余妙云
六十年代发生的天星事件和新蒲岗塑胶花厂工潮而演变成暴动,震撼了整个香港,大家才醒悟到香港贫富悬殊日趋严峻,许多劳工辛勤工作,却生计无着,更糟糕的是,普遍教会对香港动荡局面保持缄默,也愈来愈与劳工脱节,不禁要问:到底教会的使命是甚麽?教会可以如何回应时代转变中引致的冲突和诉求?感谢神在时代转变中,有一羣牧者和信徒组成学习小组,尝试探讨工业宣教的课题,期望能打开关怀劳工的门,期间曾举办工业宣教座谈会,邀请各教会派劳工来参加,但结果出席的都是教会领袖,劳工却寥寥无几。教会领袖们都大感震惊,原来教会在劳工阶层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而学习小组亦未能发挥宣教角色。
经多方考虑後,协进会决定全面开展工业宣教,一九六六年将学习小组重组,并定名为「基督教工业委员会」,简称「工委会」,属协进会的宣教部。「工委会」定位为宣教组织,期以关怀劳工并推动教会关注工业宣教,向劳工阶层传福音。但要如何开始推行,却苦无对策。当时欧洲各国在二次大战後渐得以重建,教会也有精力关注教外的事,他们醒觉到周遭许多劳工与教会无任何关系,英国圣公会主教鼓励牧师入工厂事奉,因而产生了工业宣教运动,也延展至其他西欧国家,成绩显着,也引起了世界各地教会的注意。
「工委会」於是求助於英国,从锡菲尔聘请了一位资深工业牧师简玛嘉(Margaret Kane)为主任,她采取了英国工业宣教摸式,亦即厂房牧养(Chaplaincy),主张教牧人员直接进入工厂,推动羣体复和工作,希望藉着善心丶诚意和对话等来缓和并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期望能成为资方丶劳方丶政府和教会的桥梁,得到当时的劳工处官员丶工会领袖和大学讲师支持。又举办讲座予教牧人员及平信徒,藉此建立与教会的关系;探访管理阶层,寻求与劳工之间的谅解;帮助专上学生认识劳工生活;提供就业资讯等。当时「工委会」主席陈立侨医生称此为「善牧的工作」。
由於在劳工中间的角色并不明显,「工委会」未能得到劳工羣众的支持和信任,所举办的研讨会参加人数不断下降,在厂房举行的劳资座谈会都因劳工缺乏兴趣而无疾而终。厂房牧养模式实行了三年,但成绩并不理想。一九六九年简玛嘉约满後离开「工委会」,由冯炜文先生接任,一九七零年「工委会」决定放弃中间人角色,旗帜鲜明地「站在工人那一边」。由中介者角色转而扮演参与者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