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中的後信任社会
第 2637 期(2015 年 3 月 8 日) ◎ 牧心世情 ◎ 范晋豪
二零一四年是香港人不会忘记的一年。历史巨轮在急剧的转,上帝拣选了这时代的你和我,无论有否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得见证香港历史新的一页。自一九六七年暴动以後,香港这四十多年相对稳定的社会状况,不知不觉令普罗大众形成一种过分的安全感,认为这城市所拥抱的价值稳如泰山,她的成功始初如此丶现今如此丶後来亦如此丶永无穷尽,但缺乏危机感及忧患意识。香港的老本不是自有永有,抽离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努力建设,便没有八十年代经济起飞的盛世,香港能成为世界大都会并不是理所当然,而很多累积多年的稳固的价值与信念,其实也未经考验。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谁知一石击起千重浪!自九月起,无论你抱任何立场,甚至自命没有立场,只要你身在香港,也会感受到全城的震撼,这城市也从此不再一样。从前未经深思,以为牢不可破的城市价值,原来只是建筑在浮沙幻梦中,经不起考验地摇摇欲坠。站在历史的前方,我们可以看见纠结於理想与现实间,渗透着浪漫与残忍的诡异风景。互不信任丶疑惑丶恐惧丶抱怨丶愤怒,彼此两个多月来的冲突带来政府与市民丶警察与学生丶市民与市民丶不同政见的朋友与家人之间难以愈合,深深的伤痕。
在如此一个後信任社会(Post-Trust Society) ,教会也不能免俗,面对这四十多年一遇的冲击,我和不少牧者及信徒顿时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回应。基於人道立场,我们也曾彻夜开放教堂予有需要的人,接触不同立场人士及聆听彼此诉求,运动期间每晚在圣堂亦举行泰泽祈祷或静祷会为香港的未来祷告;但我深觉这并不足够,也未必到位,和不少升斗市民一样,没有未雨绸缪地做好回应的准备。
教会若要在世上见证道成肉身的真光,带领社会实践上帝给予受造众生的使命,我们需要深切认识我们肉身身处的这个城市,聆听这城市跃动的韵律,捕捉其节奏并进行适切处境的信仰反省,进而回应当下局面。
在世的教会是一个不断自省丶学习成长的信仰羣体。教宗方济在刚过去的十二月也曾两度指出教会不足之处,力求从自我检讨中更好地承担上帝托付的使命。教会若能在互不信任的境地里为这城求平安,作彼此间复和的使者,这绝对是活生生的信仰见证。然而,要复和不是空话,首先要认真处理彼此深层的矛盾与伤患。若伤口未清洗乾净便草草缝合,这只会再度发炎,且溃烂得比前更严重。道成肉身的基督带来复和的救恩,并不是强求将道理硬塞进别人耳中,因为能塞进耳中,也不能留在心田开花结果。复和之道正是从观察及理解别人真实需要出发,尝试进入别人的世界,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关注融合,再用彼此共通的语言,道出有你有我的复和故事。这绝对是一条既艰辛又漫长的路,是一条每个人一同参与的复和路。
二零一四年已经过去,但这一年带给人心的震撼却挥之不去,撕裂了的伤口还未有清洁和缝补愈合。踏进二零一五年,让我们教会每一分子继续自省与学习,引用新亚学院钱穆老先生的名言:「艰苦我奋进,困乏我多情。」祈求上主让我们在这一年虚心地聆听这城市的脉搏,敏锐地观察这城市的动向,让圣灵运行在我们的祷告与生活中,一步一步践行这复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