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院校神学生日
以爱牧养 背负撕裂
第 2637 期(2015 年 3 月 8 日) ◎ 要闻
面对社会和教会中不同立场造成的撕裂,牧养变得更困难,牧者需要有智慧察觉藏在撕裂背後的核心问题。也要有勇气鼓励信徒间沟通丶聆听和改变,缔造教会为爱仇敌的羣体,才能以爱背负撕裂,得到真正更新。由香港神学生联祷会主办之「二零一五神学生日」已於二月十三日举行,今年主题为「撕裂中的牧养」,共有十五间神学院参与,上午主题讲座有约六百人出席。
建道神学院神学系助理教授陈韦安明言,牧养并非解决撕裂的方法,牧养一直存在,撕裂只是因对事件持不同意见而分裂,是一个暂时性丶过渡性的过程。教会历史中亦曾发生多次撕裂,他以一九三三年「教会斗争」时期作例,德国教会曾因支持希特拉与否造成严重撕裂。陈博士解释,希特拉初上任首相时,对教会持友善态度。但一个月後,国会大厦发生纵火,希特拉以抵御暴力之名颁下法令,限制人身丶言论丶集会等自由。鼓吹建立帝国教会的德国基督徒信仰运动随即崛起。五至七月「教会选战」展开,由支持政府的德国教会丶青年改革运动参与选举,及後神学家巴特成立完全反对政权的属灵组织参选,形成两个阵营,「教会之间对政权的态度出现分歧,造成撕裂。」
陈博士认为,撕裂不是问题的归结,背後所埋藏着更大的问题,才是问题的归结。他比喻说,首次使用牙线的人流牙血是不正常,但是应该的,也不能因避免流血而不用牙线,放弃牙齿以後的健康,「因此教会不能为了避免撕裂而停止对核心问题的探究。」他续引述德国政治学家Carl Schmitt《政治的概念》一书指,政治是明辨敌友的过程,基於人的差异性,政治分歧是无可避免的,他认为:「但误把概念性的公共敌人看待为眼前的私敌,就是造成教会恶性撕裂的原因。」
他鼓励教会面对政治分歧的撕裂时,要从抽象回归具体,从仇恨回归爱的起点,实践登山宝训「爱仇敌」的教导。陈韦安重译了潘霍华的《追随基督》,潘霍华强调基督徒要过「超凡生活」,不单要爱弟兄,更要超越人的本性,不正常地多走一步,颠覆善恶的概念,为憎恨自己的仇敌祝福。陈博士鼓励神学生,在牧养时要缔造教会为爱仇敌的羣体,坦诚表达立场,勇敢面对撕裂,陈博士说:「撕裂的相反并不是复和,而是爱。爱不能消灭撕裂,却能背负它。在理性丶聆听丶爱与承担下,教会才能在撕裂的尽头得到更新。若否,撕裂将会无止境发生,即使表面仍是看似和理非非(「和理非非」,全称为「和平丶理性丶非暴力丶非粗口」)。」
播道神学院院长郭文池牧师直言今日教会主要有三种撕裂,青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撕裂丶教会内不同声音的撕裂丶持着政教分离保守神学路线,与建设社会公义较前衞神学路线的撕裂。他引述约书亚记二十二章十至三十四节,约但河两边的支派因筑坛而起冲突。约但河东的二个半支派在约但河西地域筑坛,令约但河西十个支派不满,十支派想以「为耶和华而战」之名作武力解决,郭牧师形容:「他们的态度非常自义,好像只有他的才是正宗的土地继承人。撕裂背後的自义,往往令撕裂难有出口。」
然而,二个半支派选择认同反对者的立场,并理性解释动机只是认同约但河西是正统性才在那地筑坛,而非有另起炉灶之心,处理了彼此的冲突和猜疑,十支派也愿意沟通丶聆听和改变,最後那坛更命名为「证坛」。郭牧师指:「处理撕裂的目的是立『证坛』,不追求沈冤得雪,只证明耶和华是神。」他续言,认真聆听丶诚恳表达很重要,特别是牧者面对後现代的年轻人,他们渴望真诚,牧者需要有表里一致的信念和行动,才能令他们信服。
「香港教会时常落在被动回应的循环下,社会热话教会便热话,社会冷漠教会便冷漠,永远被社会设定关心的议题,没有深化讨论。关心社会不是杀到埋身,找几个名人讲几个讲座就以为问题可以解决。」郭文池牧师最後提醒教会必须要持续并深化讨论议题,才能真正回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