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的事地区办
「教关」地区為本分享交流会
第 2624 期(2014 年 12 月 7 日) ◎ 要闻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沙田浸信会合一堂,举办「地区為本服侍贫穷」分享交流会,由教关副主席及政府扶贫委员会小组副主席蔡元云医生、教关执行委员及工业福音团契荣休总干事余妙云姑娘、教关顾问及大屿山发展联盟主席哈永安先生、突破机构临床心理学家蔡暉明博士、教关常务委员及圣公会圣约瑟堂主任圣品周荣富牧师、教关执行委员及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总干事曾永强先生,分享他们在深水埗、大屿山、锦田、油尖旺各区的服侍经验。当日有约一百五十位教牧同工和机构代表出席。会后设有小组讨论,按港九新界不同地区分组,即场交流协商。教会的地区优势
近年,民政事务总署提出「地区问题,地区解决」的目标。多位讲者指出,香港教会自战后已积极参加地区事务,各区都有教会、基督教学校,几十年来对社会持续作出贡献。基督徒带着在社区作光作盐的使命,更能走在政府的前面,不单扶贫,而是建立地区公民的身分。蔡医透露,扶贫委员会建议针对跨代贫穷设立的「儿童发展基金」,推出「成长嚮导计画」,為基层家庭青少年编配师友,同行三年。至今愿意委身為师友的义工,约一半是基督徒,远超香港基督徒的人口比率。
建立网络效益倍增
将地区的教会、学校、机构、义工、商界连结起来,不但能资源互通,互助互补,更能扩阔视野,建立支援平台,推广培育关爱文化,一起转化社区。例如近年兴起的社会企业,便可与地区的扶贫网络携手,发挥更多社会效益。
作為分享者中的商界代表,哈永安特别提到要实现教会、社区、商界三者协作,必须要达到共赢、三赢,让商界看到,合作长远对商界有利,商界自然愿意投入。举例今天的年轻人失业,不单是工作技能问题 ,更有工作心态的问题。教会可在教育与就业之间,推动以人為本的发展,长远能补充培训的不足,為商界提供合适的人才,便有动力参与其中。
各区交流积极回应
分区讨论后,各区教会及机构均积极响应分享者建立地区网络的建议。港岛中、西区分组更表示已相约十二月再次开会,进一步探讨合作的机会。港岛东、南区分组则认同官、商、民、教会多方合作的倡议,更留意到地区教会网络与地区不同机构连结的大小网络问题,相信先建立地区教会网络,将更有效推动大网络的发展。
沙田区小组由於有商界代表,让他们思想到区与区之间跨区合作的问题。事实上,锦田区可能有交通偏远的问题,油尖旺区则有租金高昂的问题,各区处境不同,地区教会最清楚地区的需要。九龙城、土瓜湾、黄大仙及红磡区小组则留意到地区教牧网络与地区校长网络之间,同样有连网协作的机会。荃葵青区小组则思考到透过教会间的合作,策动青年服侍社会,鼓励教会内的弟兄出来服侍。观塘区小组的讨论进一步确认,单靠政府扶贫,容易偏重肉身上的需要,可是金钱并不能解决贫穷的问题。惟有教会参与,透过关爱和牧养,方能照顾基层心灵上的需求。
贫穷是一个大问题。诚如余妙云姑娘在会上的分享,教会不能解决所有贫穷问题,但透过网络,却可能让多一个人经歷关爱,并得帮助。
(教会关怀贫穷网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