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圣公会—
香港圣公会的社会服务(上)
第 2624 期(2014 年 12 月 7 日) ◎ 香港教会巡礼
香港圣公会社会服务的歷史沿革
自十九世纪中叶起,圣公会在香港已展开社会服务事工。早年教会於广东省北海设立了普仁医院,收留被唾弃的痲疯病人,并积极参与反蓄婢和保护童工运动。
於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教会透过各牧区积极回应弱势社羣的需要,设立了不少以牧区為本的社会服务单位,以服务该区居民。六十年代,教区福利协会成立,一方面是回应政府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协助当时港澳教区协调各机构以回应牧区社会服务发展的需要。七十年代,政府推出津助政策,教会也藉此推动青少年、妇女和就业服务,适时地回应当时社会的诉求。八十年代,教会推动结合宣教与社会服务的「新市镇传道及服务事工」,福利协会加以配合,并提供身、心、社、灵的全人照顾。九十年代,圣公会已发展出多元化社会服务,包括幼儿、青少年、家庭、长者和社区事工。踏入千禧年代,因应社会的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入復康服务、营运长者住屋、提供基层医疗和推动社会创新等事工。
香港圣公会社会服务的处境
圣公会在香港最早期的社会福利事工所需的资源,大部分都是来自教会和支持教会的热心人士。但随着香港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今天政府在社会福利承担的资源和经费相较早期為多,政府同时也委託包括教会背景在内的社会服务机构為普罗大眾提供所需的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关係渐渐变為一纸合约,彼此按合约内列明的要求完成责任,政府一方提供有限的经费,社会服务机构一方则提供服务数字。社会服务合约化背后对教会社会服务机构有着深层的影响,包括质素和专业化的要求、机构管治和监管的期望,以及服务优次的安排等等。
踏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香港社会问题丛生,贫富两极化严重,加上通货膨胀,市民生活日渐困难;老龄化社会使福利照顾成為沉重的负担;劳工保障不足以致超时工作情况严重,带来了一连串的个人精神困扰和家庭关係问题、青年双失亦窒碍社会的持续发展。况且现时社会风气的转变,人际间的信任变得薄弱、邻舍间的关係变得疏离,这一切都啟示了我们教会以社会服务协助推动天国工程的重要性。
圣公会社会服务组织现况
目前圣公会属下社会服务机构共有超过四百个服务单位,约四千多名员工,服务遍佈港九新界及澳门,是全港最大的社会服务提供者之一。
香港圣公会的社会服务组织过去曾以「牧区」為中心,但随着社会对专业化、管治、问责和监察等期望的提高,教会也逐步整合以社区為本的服务。
香港圣公会福利协会除直接提供服务外,亦负责圣公会澳门社会服务处工作,同时亦為会员机构,包括圣公会圣基道儿童院及圣雅各福群会提供协调服务,又在此基础上负责整合和协助管理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圣公会圣匠堂社会服务、香港圣公会慈光堂长者邻舍中心等会员机构。
為实践基督博爱精神,现时香港圣公会社会服务照顾不同年龄组别、不同背景和不同需要的服务受眾,其对象包括幼儿、儿童、青少年、家庭、復康人士及长者等。服务内容包括教育学习、心理治疗、社工辅导、家庭重塑、滥药辅导、家居照顾、社区支援、復康培训、日间中心、院舍服务、就业辅导、食物援助、医疗护理等等。
有人比喻耶穌基督所行的是一项「天国革命」。香港圣公会由过去到现在,在提供服务上,很多时也担当「改革者」和「倡导者」的角色。我们看到昔日睿贤先哲深具社会洞察力,秉承基督精神,走入社羣当中,感受所需,并与其同行。有此经歷,教会倡导和创新了不少项目和服务,包括推动成立香港社会服务联会、创办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成立全港第一队家务助理队、香港第一间庇护工场、世界第一队乐龄女童军、首创全面综合服务中心、為少数族裔服务等等。这一切都是以爱还爱,创意创新,為业界之先锋,回应社会需要。
香港圣公会的社会服务,不单是一个提供服务的羣体,更是一个建立「关爱」文化的羣体。香港圣公会社会服务机构十分重视员工价值,因為他们要肖似基督,才能藉服务使世人回復上帝创世时给与人类的形象。圣公会社会服务一直努力实践爱人如己的诫命,深信有被爱和被关怀的员工才更能认识、了解和分享上帝的大爱,更能爱和关怀服务受眾。為此,教会积极在员工羣体内推动和构建关爱文化,鼓励员工关注自己身、心、灵的健康。
圣公会的社会服务植根於香港,在上帝的带领下与港人同行,经过多年用心的经营,服务单位已遍佈香港每一角落。随着澳门经济转型发展,教会於九十年代中期设立圣公会澳门社会服务处,促进当地社会服务事工。近年,国内开放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社会服务需求随之上升。面对日益增加的需求和配合内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亦有為国内民政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基督教机构提供专业支援和培训工作,以支持当地社会服务现代化发展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