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培育门徒
独有眼光实践信仰
第 2624 期(2014 年 12 月 7 日) ◎ 要闻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遥距教育课程之「作主门徒—对今天香港教会的啟迪」已於十一月二十二日举行,该院实用神学(基督教伦理)助理教授刘振鹏博士在会上直言,今日教会间发生撕裂的原因是「作门徒」失败,未能活出与生活结合的信仰。他鼓励基督徒认清身分,在羣体中建立品格伦理,才能在纷乱世界中,有能力将信仰独立於权势和意识形态以外,辨识社会问题,实践信仰作见证。
卢旺达被喻為非洲中最多基督徒的国家,却於一九九四年发生卢旺达大屠杀,民族间彼此撕杀,酿成八十万人死亡,大部分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杀害。刘振鹏博士认為是因為当地未建立真正的门徒羣体,很多当地基督徒仍认為其种族身分最重要,致使基督徒身分在生命中发挥不到大的影响,他说:「当种族身分优先於基督徒身分,即表明作门徒失败。」他续提到近日教会因佔领行动有不同立场而发生撕裂,并归咎於「政治问题」。他提醒,不论民生、政治、经济,又或性倾向歧视条例均属政治问题,教会不能画地自限。他直指在纷乱世界中,基督徒应有能力去辨识社会问题,若教会不能為盐為光,就是牧者教导出了问题。
他指,香港教会传统从西方传承,深受政教合一的歷史影响,而患上「君士坦丁式白内障」。他解释所带来的问题如宗教礼仪取代作门徒;层级体系取代了门徒生活羣体的观念;救恩被转化成他世的奖赏,更甚是被扭曲成一份免落地狱的保险,结果令信徒活得不像基督徒。 他指,早期教会门徒设立教会的目标是「使人作门徒」,但今日有很多教会因循而作的事工,令教会失焦,他说:「教会任何事工都应向着Telos(目标)去做,与Telos无关的,可以除去不做。」
「真正的大使命是『使人作门徒』,而非只是传福音。」刘振鹏博士强调,马太福音记载的使人作门徒包括去、施浸、教导三个行动。就如耶穌与门徒一同生活体验,透过师徒制耳濡目染的方式,以生命作榜样,所以是个缓慢的过程,并不追求人数的增加,无法批量產生,「耶穌警告门徒要背起十字架,计算代价后才好跟从。昔日耶穌寧缺莫滥,今日我们却寧滥莫缺,传福音方式已与耶穌不同。」他又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提醒,若教会领袖自身无法作门徒,就无法领人作门徒。所以教牧应先要善其身,作真正的门徒,才能活出榜样作教导。
多位神学家对「作主门徒」神学意思的理解,意谓毫无保留地将生命全然摆上,而见证上帝的生命没有圣俗二分,不会把信仰与世界分隔。他提醒,世上没有任何范围、领域、事情、政治不在基督的主权之下,若然我们不接受祂是万主之主,就是拒绝作门徒。
他又举例德国第三帝国时期,法国勒尚邦一条小乡村的牧者特罗克梅,带领村民将二千五百名犹太人藏起,拯救他们脱离政府的杀害。他们将信仰独立於国家政府的权势和意识形势以外,以行公义向国家作见证。刘博士解释,村民曾有被政府迫害的经歷,故懂得分辨纳粹政府背后的动机,亦有勇气拼死保护犹太人,他认為今日香港教会要有此独有眼光,需要由教牧践行做起。他说,践行是一种习惯的建立,而作主门徒就是品格伦理的建立,建立整全的品格,包括德性。德性透过操练和践行来培养,而且需要羣体孕育、栽培和雕琢,教会羣体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所,信徒绝不能脱离教会独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