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果
第 2574 期(2013 年 12 月 22 日) ◎ 译经随笔 ◎ 洪放
记得多年前笔者在神学院教授新约希腊文,上第一、二堂时就要神学生学习生字,最先需要认识的希腊文生字有artos(「饼」或「麵包」)和carpos(「果子」)两字,因為这两个名词在新约出现多次,前者有97次,后者66次。南太平洋当地有一种水果,叫麵包果,其学名就是把希腊文这两个字拼写一起,称作“artocarpus”。
笔者记得二十多年前首次到南太平洋,就给这种奇特的水果吸引,果树长得挺高大,可达二、三十米高,树叶大如手掌的三、四倍,顏色青翠,树大叶多,成荫婆娑。不过最吸引人的,莫过於掛在树上纍纍的果实,顏色青绿鲜艳得特别引人注意。当果实成熟时长到最大,有如一个一个皮球那样子,又圆又大多趣怪可爱,有的果实则呈椭圆形状,表皮粗糙,有点像大树菠萝。
麵包果不单外貌趣怪可爱,而且更可食用,用开水煮沸,熟后是软绵绵呈粉状麵包,故称麵包果,其味道有点像芋头番薯,但没有番薯那样甜。可淡吃如芋头、麵包,也可煮沸后再用油炸,加点盐如薯条那样吃,香脆可口。
麵包果树是南太平洋特有的植物,是波利尼西亚民族从东南亚岛屿迁徙到南太平洋时,把树苗带上船上移植到各海岛去,因為东南亚地区和印度南部也有麵包果树,不过品种没有南太平洋的那样优良,相信是热带海洋性气候的环境更适宜这种果树的生长。当麵包果成熟的季节,深夜时分会听到好像整羣老鼠的吱吱叫声,其实是蝙蝠在麵包果树上大快朵颐。
每次笔者為翻译圣经到南太平洋出差,当地的公会同事和教牧同工都会用麵包果来招待,因為这是当地的主粮,犹如中国人以米饭為主粮。当麵包果丰收时,波利尼西亚岛民懂得把果子剥皮后藏在地里发酵,成為糊状可存放一两年后才食用,藉以度过饥荒的岁月。
最近笔者到斐济公干,返港前託当地圣经公会的同事替我到菜市场买两个麵包果,好让我带回香港。斐济的同事竟然说,南太平洋圣经公会大楼外的花园就有一两颗麵包果树了,可以摘两粒给我!不久同事就拿来两个大如皮球的麵包果,重量足有三、四公斤!一个拿回香港给香港圣经公会同事和一些教会会友品尝,另一个则带到法国,给巴黎华人教会各牧师长执和教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