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岂不当牧养羣羊—
香港社会和教会的危机与挑战
第 2563 期(2013 年 10 月 6 日) ◎ 教会之声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最新数字,今年上半年有三千九百港人移民,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八点九。一位移民顾问公司的负责人指出,与八九年「六四事件」后及九七回归前的大规模移民潮相比,暂时未有证据显示香港酝酿另一波的移民潮,但他不讳言说,移民数字确有上升,如果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混乱、楼价高企、学制转变等负面因素得不到纠正,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港人移民。有云哀莫大於心死,香港市民除了在二零零三年「沙士」期间泛起过同舟共济、共负一軛的热潮,十年下来对生於斯长於斯的香港,竟开始升起一份无奈、陌生、厌倦的感觉。早前香港电台曾访问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父亲,他说以前从未想过移民,但自从儿子升读小学后,目睹功课的繁多、升学的压力,再加上愈来愈失控的社会乱象和政治争拗,顿觉继续在这城市生活,前路只会愈崎嶇,遂下定决心一走了之。
香港人不是认精学懒,害怕困难;香港人也不是排拒或歧视内地移民或自由行的「陆客」;只是十年下来看着这个家园一步一步的劣质化:為官不公、為富不仁、上有贪官、下有刁民;贫富悬殊、地產霸权、楼价高企、物价颷升、教育乱象、城市污染⋯⋯,凡此种种都叫土生土长的香港市民忧心忡忡,对这片土地的将来渐失信心。
香港教会在香港社会发展史上曾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不在於教会攀附权贵因而取得特权或优势,乃在於教会本着基督精神的感召进入人羣,风雨同路:对患病者赠医施药,对失学者春风化雨,对无瓦遮头者提供最基本的住屋,对乏人照顾者伸出援手,对失望者提供希望,為受压迫者伸张公义,為受伤害者包裹治疗。因着教会的先贤过去百多年忠於所託的付出,香港教会得以在匱乏和种种限制中建立,从而享有今日受人尊崇的地位。
昔日以西结先知目睹家国的沉沦,同胞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遂对当时的宗教领袖提出严厉警告:「牧人岂不当牧养羣羊吗?你们吃肥油、穿羊衣、宰杀肥羊,却不牧养羣羊。瘦弱的,你们不调养;有病的,你们不医治;受伤的,你们未包紥⋯⋯牠们因牧人就分散;既分散,就成為一切野兽的食物。」(结三十四2-5)
香港社会表面看仍繁荣安定,马照跑舞照跳,但危机和暗涌可不少,教会绝不可以掩耳盗铃,说平安了平安了;牧者更不可以眛於形势,自说自话,听不到市民在心底的哀声。教会唯一效忠的是耶穌基督,唯一服事的是升斗市民,这是教会之為教会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