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
第 2561 期(2013 年 9 月 22 日) ◎ 黄金岁月 ◎ 昂啸
早期先民的生活,简单方便,物质之流通,多是大家互易有无。渐渐普及演变到各携所有、各取所需,到了指定地点和日期,分别来自远近村落,聚眾集而為市。渐渐成了商肆,初时惯称「七十二行」,到如今差不多每天都有新兴的行业,几至恆河沙数。发展到现今,已由简易进至复杂,可是万变不改其宗。还是基於一个根本的原则,是先解决两方面的需求,没有单轨的。在满足彼此不同的需求中,更重要两方要在其中的好处,这就是各自希望从中所获的利益,所谓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看来似是陈年往事,往昔经营多是由小型店肆开始,从个人以至家族,渐渐繁衍。自己儿时先是父执辈谈话里听来,稍长又亲自目睹,都以诚创业,继而传子及孙,累代经营的也毋忘祖训。也是不少人的通病,有「开天索价、落地还钱」的歪风,有些知名的店号,在店舖当眼的地方,或横或直掛上金漆的牌匾,雕上斗大的「一言堂、童叟无欺」,经营药肆的就用「製药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后来又有「货真价实、保退回洋」,自詡诚信。
从前不少百年甚至几百年老店,亦有合伙经营的,如「陈李济」,现今仍在北京继续经营,是在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快六百年的一家酱菜店「六必居」,说来又是一段佳话。听说当年有六位朋友,合资开店,当时严世藩,他父亲严嵩是个大奸臣,父子政声不好,但书法不错,就请他写个招牌。他以他们六友合营,顺手一挥写成「六心居」,这六位仁兄一看,做生意怎可六条心,央求世藩重写,他信笔在心字当中加上一大撇成了「六必居」,直到现今成了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