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的藝術


2500 期(2012 年 7 月 22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不少人以為退休後生活無牽無掛,但卻非如此。有調查發現16%受訪退休長者出現廣泛焦慮症症狀,估計全港有三十四萬名五十歲以上人士有這病徵,發病率比一般高四倍。有專家指出,不少人退休後無所事事,容易胡思亂想,呼籲有關症狀持續六個月就要求診。」 《爽報》16.7.2012

  有調查顯示,香港許多退休人士不單止沒有享福,更是經常失眠、身體有多處痠痛,以及容易感疲累、常發脾氣等廣泛焦慮症的病徵。

  華人社會在潛意識裡歧視老人,廣東人說的「老坑」、「老嘢」、「老而不」都是很負面的稱謂,令人對年老既抗拒又害怕。佛家說人生四苦,將老與病和死並列,更加深了一般人對老的恐懼,以為老之來臨差不多等如死之將至,真的大吉利是。西方文化有所謂「高齡的藝術」(The art of ageing),是「高齡」(ageing)而不是「年老」(old),意境截然不同。

  西方人對「高齡」看得比較正面和透澈,其實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至深。舊約聖經記載的以色列人的先祖,個個都活到百歲以上,而仍活力驚人,例如亞當一百三十歲生塞特,塞特一百零五歲生以挪士,以挪士九十歲生該南,該南七十歲生瑪勒列;最厲害的還是挪亞,聖經說他活到五百歲才生閃、含和雅弗。到了列祖時代,不論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年老」對他們都不是咒詛,而是圓滿了上帝對他們的賜福。

  中國人原本也有一點類似的觀念,看老人家辛勞了大半生,應該享享「晚福」了。可惜中國人對「福」的看法太狹隘,只重視兒孫滿堂家肥屋潤的物質條件,而且因為有了這個大前提,人人年輕時都要努力拼搏,忽視了發展精神生活,一旦到了年長退休,才驚覺自己早已變成工作的奴隸,沒有工作竟成為焦慮的來源。

  要避免退休後患上焦慮症, 須及早放鬆身心,培養多方面的情趣,不論是閱讀、看電影、旅遊、釣魚、做義工,都一概需要好好學習。事實上退休後最要懂得的是和自己相處,但現代人往往在工作中失去了自我,無怪一日不用上班,就倍覺驚恐焦灼,度日如年。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