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剥削的悲凉

2506 期(2012 年 9 月 2 日) ◎ 世说新语 ◎ 吴思源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本港去年坚尼系数达0.537,创歷年新高,贫富悬殊恶化。特首梁振英翻炒前朝董建华旧作,重设扶贫委员会,但仍在諮询阶段。持份者之一的乐施会倡议成立扶贫专员,由非官员出任,作為政府与民间的沟通桥梁,确保下情上达⋯⋯」

   《苹果日报》15.8.2012

  

  扶贫也好,灭贫也好,时麾的做法是先高薪聘请一个扶贫专员,月薪十万八万,然后设立办事处,再请多十位八位职员,每个年薪平均不少於二十万。

  近二三十年香港涌现大批「非政府组织」、「半政府组织」、「公营机构」等,去从事一些政府不打算由行政部门直接去做的事情,譬如消费者权益、艺术发展、社区教育、劳工福利等,到社会兴起「扶贫」,当然又有人提议设立「扶贫办事处」,多数由退休高官或与政府关係良好的人士出任领导,酬金一定不俗。

  这样香港社会就形成了一个打著服务社会旗号的「专业/半专业」利益阶层,这个阶层的特性是要不断证明其有存在的需要,而社会大眾没有她们更是万万不行的。例如有所谓平等机会的监察机构,為了证明她配得每年千万元计的资助,遂绞尽脑汁要找出香港社会存在许多「不平等」,从残疾歧视、性别歧视、家庭岗位歧视,到近日沸沸扬扬的所谓「性倾向歧视」,因為找出的歧视愈多,她们要做的工作就愈多,存在的价值也愈大。

  这个阶层又好像癌细胞,是会一层一层的蔓延出去,因為需要愈大、工作愈多,也要多聘职员或者外判工作。譬如所谓「性倾向歧视」的问题,要外判大学的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為了找多些经费,必然甘之如飴的接来做;而為了多拍些宣传短片,坊间的製作公司又自然笑逐顏开。如是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输送集团,互相证明对方的存在价值,所谓互利互惠,才一齐有饭食。

  惟是社会最底层的,说来说去都没啥得益。当然间中有几个住在深水埔劏房的小孩子,会给游说拿著纸皮箱去示威,抗议政府扶贫不力, 但小孩子示威后吃过免费叉烧饭仍是回去住劏房,但怂恿他们的哥哥姐姐就几万元一个月,这是我们社会最悲凉的地方。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黄金岁月】

【破局锦囊】

【如沐春风】

【朝鹰珍藏】

【文林】

【释经讲道】

【品兰集】

【一个字一颗心】

【世说新语】

【圣化工作间】

【文化之旅】

【新闻捕手】

【有李可陈】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译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