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至丰盛生命
实践中塑造慈心扶贫
第 2506 期(2012 年 9 月 2 日) ◎ 要闻
施达基金会於八月二十三日举行贫友分享会,邀请关怀贫穷学校创办人叶汉浩分享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出席的会众均是对扶贫有负担的信徒,希望藉此聚会学习香港及世界的扶贫事工,并透过分享及活动切实关怀扶贫工作。
在会上,叶汉浩先向大家分享以往对经济学的认识,反思富足及丰盛生命。从修读经济学到从事教育工作,以致修读神学及推动青年人关怀贫穷,叶汉浩希望探讨如何回应资本主义下的贫穷与不公义,并从信仰角度探索人生的使命。
叶汉浩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十三年,他坦言,在念经济到教经济历程中,曾几何时他对市场经济学一些理论特别认同。他曾相信市场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教会问题也可以用市场解决。但原来市场的理念本来就是一个迷思。他说,其实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市场,就是为了自利的缘固而发生的交易,重点在於自利。在公共空间的语言上特别是政府,都倾向将社会的问题以市场作解释。正如房屋问题,生果金要入息审查等,通通以干预市场成为终极理由,以至人们不用再思索因由。虽然市场经济学,在历史中有其意义,但现今很少人会从中反思。彷佛保护「不受干预的自由」就是人唯一的需要,竞争及成就更成为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及标准。他发现,从前市场经济学的功用是为了保护大围的群众,如今多为保护少数的既得利益者。
市场经济下的贫穷与不公义
叶汉浩强调,他之所以形容市场是一个迷思,并不代表经济学的理念完全错误。他只期望自己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在社会实际的处境去反省当中的利与弊。他忆述自己在读神学的时候,雷曼事件为他带来启发。他指有经济学者指出,现今的市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者与卖方的资讯不对等。当时雷曼事件爆发的时候,初期大部分舆论直指消费者是有自由去选择,投资就是有风险的。叶汉浩替苦主深感不愤,他曾在电台「烽烟节目」中表示:「你不能在超市的儿童食品货架上卖毒药,然後对买了毒药回家的儿童说:『你有自由的呀!』我没强迫你买。」後来有一些凭良心分析的经济学家指出,当时的问题在於整个制度的压迫,产品上的条款的复杂性,不是一般消费者能理解的。正如有地产商将五楼的平台单位包装成「平台花园豪宅」误导买楼花的业主。他会质疑自由市场是否真正自由?若是自由,对谁最有利呢?当然是有最大控制或垄断力的卖方。
他续说,香港作为高度资本主义的社会,官商会不断宣扬这个经济制度能为我们带来无数好处,而同时却看见贫富悬殊急剧恶化,有很多贫穷社群的生活仍然不受政府的保障中。他认为,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制度不只影响资源分配,同时塑造了人民的价值观。人们只争取个人利益及满足个人欲望,成为社会推动力的价值。社会视贫穷为「失败者」,归咎於他们个人的不济和不幸,与制度无关,更与社会其他人无关。他会问,既然市场会带来「公平社会」,为何有这麽多人得不着「自由」呢?作为基督徒,他不能认同制度上带来的不平等,无奈他仍然要活在其制度中。他指出,基督徒会认为灵性可以靠每天的灵修或一年一次的退修得提升,但没留意每天被社会的价值观「灵修」的影响力更大,渐渐忽视了上帝给予每个人真正的使命。
走进现实反省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人们的生活亦习惯从消费得满足感,没有消费就不自在。他相信,上帝给人第一个使命是生产,因此人最大的满足感应来自施与。《路加福音》中耶稣回应一位「专业人士」的提问,祂以好撒马利亚人作比喻。叶汉浩从中反思人生的使命,他说,故事中前两位没有停下来的人一个为了自己的工作,一个为了宗教原因而走了。相反那撒马利亚人原本也有他的「使命」,但圣经描述他看见就动了慈心。叶汉浩指慈心和冷漠的心都是平日生活塑造出来的。 他愈来愈发觉教育制度不能塑造学生的慈心,只将他们困在考试的胡同中。他不愿看见学生因为没有慈心而失去帮助别人的喜乐。
综合他经验与反思,他深深体会人学习不能只靠课堂丶文字或影像,而是生活的体验。他与学校合作,透过一连串的体验活动与探访,让学生从新认识及连系贫穷人,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重燃他们对别人的慈心。他会带学生去拾纸皮丶在垃圾中找饭盒丶睡在沟渠旁丶与露宿者交谈及探访贫穷家庭。在体验中,学生自发地反省自己的生活,并有持续付代价的心。叶汉浩盼望他们不仅看见现存制度的限制,更看见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并得到丰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