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宗教全球倫理交談會
 基督教代表提倡內外批判


2468 期(2011 年 12 月 11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主辦的宗教思想交談會2011,今年主題為「宗教信仰與全球倫理」,已於十二月三日在天主教瑪加利大堂舉行。來自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及孔教六個宗教的代表分別發表文章進行交流,探討各宗教在全球倫理上的角色。

  周景勳神父為當日交談會主持。發表的文章包括由基督教代表香港中文大學祟基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孔教代表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伊斯蘭教代表中華回教博愛社梁廣成教長、佛教代表寬運法師、天主教代表薜君浩神父、道教代表湯偉俠博士分別撰寫。各宗教各自在文章中陳述宗教倫理觀及全球倫理的立場,而基督教代表龔立人博士則以「全球倫理與道德社群—一個基督教倫理視野」為題,扼要闡述全球化對道德倫理的影響,他認為今日的宗教社群須成全球倫理具體實現的「領頭軍」。

  龔立人博士指出全球化帶來兩個背景,一為各國相互體諒及團結,二為促進社會剝削。他續指推行全球倫理的難處在於「國際關係」是一種無政府狀態,在當下沒有法官法庭,沒有國家能扮演超級政府去監管各地政府的行為。即使在國際上曾多嘗試訂下倫理規範來引導全球化的發展,如一九九三年世界宗教議會的《全球倫理宣言》及二零零零年的《地球憲章》,但這等呼籲性文件並無實際的約束力,甚至於二零零三年反諷地出現美國攻打伊拉克等事,龔直言:「在後現代社會,宏大的論述再不受關注。」

  「今日的焦點不是再問全球倫理的內容,而是如何在宣講群體中具體實現;六宗教不是再問如何去影響社會,而是先問自己的群體如何成為實踐者,然後再問甚麼在德性生活中最為重要。」龔博士說。

  他解釋全球化不是談一致性,乃是多元化的轉變,宗教群體需要學習培養寬容態度,在緊密活動中接納社會文化的差異。除了學習寬容外,龔博士認為要群體同時需要建立自我批判性,因為當德性與社群有一定關係時,德性倫理要求社群需要就其德性作出反省和批判。

  由於社群的自我批判並非單靠自我醒覺,他說:「我們不能只談社群中的美善,更要對他者的批判開放,如基督教自等批判外亦須開放接受其他宗教的批判。擺脫自等中心的一面,內外批判才能促進道德社群達成,並透過宗教社群活現出來,成為真實可行的例子。」

  龔認為道德社群的出現並非「宗教人」的專利,他舉例學校和非牟利機構正是道德社群,但他強調:「全球倫理不是一系列的命令,而是一種生命力和生活態度。宗教可以成為這樣的社群,但離不開自欺和自我中心,基督教亦無例外,所以需要內外批判。當道德群體真正成長,才能在世界塑造不同的倫理。」

    

▲龔立人博士代表基督教出席交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