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屆培靈奮興大會圓滿結束
 盧龍光牧師以保羅眼光讀羅馬書


2464 期(2011 年 11 月 13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第十七屆培靈奮興大會,已於十一月一至七日晚假尖沙嘴浸信會舉行,是屆主題為「福音是上帝的大能」,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擔任講員。盧牧師以羅馬書作為鑰匙,透過闡揚保羅新觀更新信徒對羅馬書核心思想的認識,探討保羅對現世信徒留下的重要信息。一連七晚有約四千五百人次信徒及慕道者赴會,共收奉獻約八萬九千元。

  盧龍光牧師直指信徒應更新馬丁路德「因信稱義」以人為中心思想的神學觀,回到聖經,以保羅的眼光重讀羅馬書,揭示保羅以愛為中心的宣教和牧養觀。在羅馬書中,保羅常以「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外邦人)」展開說話,盧牧師解釋上帝並不是偏心選擇猶太人,乃有特殊使命給他們,目的要萬國萬民都因他們得福。猶太人雖被揀選,但他們卻要經歷特別多的苦難。

放下身分優越感 改變論斷歧視心態

  得著選民身分的猶太人常自以為在上帝面前比外邦人更優越,故當時看見保羅與外邦人同桌吃飯,又相信與犯人同釘十架的耶穌是彌賽亞,更說外邦人與猶太人一樣可成為神的子民等等,猶太人認為他的行為舉止甚是羞恥的事,所以保羅才說「我不以福音為恥」,是對那些對外邦人有偏見的猶太人而說的。

  在保羅的觀念中,上帝不偏待人,既審判猶太人,也審判外邦人,無論是甚麼人,上帝都按各人的處境審判。盧牧師指經中世代混亂不堪,同性戀、雜戀等問題嚴重,猶太人與外邦人彼此論斷,但保羅嚴指雙方的錯,幫助他們打破隔閡。他以香港外傭居港權的爭議為例,信徒用了怎樣的眼光看待外邦人?盧牧師說:「改變論斷的自然心態,上帝的審判落在每一個人身上,所以保羅強調上帝不偏待人。」

  盧牧師認同雅各書上所說,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他表示,人類雖然不是靠行為得救,但有信心必然會有相應的行為。他勉勵信徒在平常生活中不要歧視內地新移民同胞,因大部分港人的父母都不是在本港土生土長的,他們卻對香港貢獻很大。他引用:「凡有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朽壞的,就有永生報償他們;但是那些自私自利、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人,就有惱恨、憤怒報應他們。」(羅二7-8)來表示,雖然因信得生,但將來上帝還會照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

不靠守律法得救 信心須靠行動實踐

  當時猶太人深信遵行律法的就是義人,盧龍光牧師解釋猶太律法主要是指向割禮、安息日及不吃不潔食物,只有部分與道德有關,其餘均只涉及民族的生活文化。在異文化底下,保羅認為外邦人不須靠「行」猶太律法而可憑「信」得救,正如耶穌在世也沒有遵守,這重申了單靠善行不能得救,而信心須靠實踐「行」出來,而人的信心非單向性,乃是與耶穌捨身的信實互動相連。

  他續言保羅關心的是「在基督裡合一」,律法是猶太人與上帝的約,律法包括犯罪後如何得饒恕,猶太人只是守約。亞伯拉罕在未受割禮前已稱為義,割禮只是記號,而亞伯拉罕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有的上帝,在沒有盼望時,仍存著盼望。盧牧師重申信心與行為是不能分割的,信心必化為每日的行為。上帝要亞伯拉罕作多國的父,是受割禮者的父,又是未受割禮者人的父。割禮只是信心的記號,並不等於信心。然而,信乃是信上帝使主耶穌從死人中復活。

  「因信稱義之目的為要藉耶穌基督與上帝和好。」盧龍光牧師說,罪破壞了上帝與人的關係,與上帝和好乃藉著信。然而,在信望愛中,最大的是愛,愛是約的性質,有真正的動力,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是叫人與上帝和好,耶穌的死乃是上帝愛的表達。盧牧師最後指出,福音的大能就是愛的大能,他盼望信徒生活中有愛,打破過去對人、對傳統神學的成見等福音隔閡,讓愛成為生活的動力。

  聯會副主席胡明添牧師致謝時表示,感謝盧龍光牧師七晚信息的供應,以及感謝所有在培靈會有事奉崗位的牧者及信徒。最後他宣布第十八屆培靈奮興大會將在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一至七日,假尖沙嘴浸信會舉行,講員為信義宗神學院院長周兆真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