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電事故帶來核電恐慌?
 探討社會該如何回應核電危機


2447 期(2011 年 7 月 1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日本福島核電廠爆炸發生至今已四個月,然而,是次核電事故帶來之損失與傷害卻無從估計。全世界共有五百個核電廠,而距離港人最近的就是大亞灣核電廠,到底核電是否存在危機呢?人們又當如何回應?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與香港公開大學合辦之「核電恐慌?社會對災劫與危機的回應」對談,經於七月六日晚在公開大學舉行。聚會由何建宗教授主持,溫石麟博士、麥基恩醫生、古偉牧先生、麥燕庭女士及李耀全博士主講。他們站在不同界別及角度回應核電事故,與會眾一起探討社會應當回應現今存在的核電危機問題。

  溫石麟博士表示,「核是最乾淨的可再生能源」這樣的說法是騙人的。他指出,核電意外與其他意外不同之處,在於核電意外只有開始而沒有結束,根本沒人知道如何處理其帶來的後遺症。他又指出,核電設計的問題是沒有考慮到實際的問題,而人類只有核提純的技術,但人類卻不能將核廢料安全回歸大自然。他補充道,核具不穩定性,若碰上核電廠缺電或遇到水浸就會產生問題。

  麥基恩醫生表示,日本地震、海嘯及核洩漏都一起發生,這是天災也是人禍造成的。他認為受影響的人群包括:直接受害者、間接受害者及救援人員等。他又解釋了常見的精神障礙,創傷怨憤障礙診斷標準及行為表現,以及分述兒童面對災難所帶來的影響,對認知情緒及神經系統有深遠影響,對世界產生偏激想法,減少安全感等,這些負面影響可能會伴隨著兒童一輩子。

  古偉牧先生在日本核電廠爆炸後,他到福島瞭解那邊的情況,他與會眾分享那核電廠爆炸帶來當地環境很大破壞,對人們生活造成很大影響。但他讚許日本人危機處理得很好,並同心面對是次的災禍,例如地下鐵有些廣告燈關上,而在市區內的街道上的廣告牌也關燈了,甚至日本有些店鋪在營業時也關上燈。

  麥燕庭女士指出,在福島核洩漏後,引發新聞界對反核問題的關注,較之前增幅逾二十倍。然而,核電新聞在事故一個月後逐漸回落,直至第三個月基本恢復事故前的狀況。而香港用互聯網談論核電或反核的篇數比海峽兩岸少,麥女士表示,香港新聞界報道比較被動。她建議培養記者對問題的掌握,促請政府訂定資訊自由法,讓記者可從更多途徑獲得資訊。她認為互聯網可利用空間大,非政府組織推動互聯網討論可能事倍功半。

  李耀全博士認為,核子時代為人類帶來共同時代,這事情與每個人都有關係,當核洩漏時,沒有人是勝利者,每個人都會被毀滅。他認為人們因著

  核電事故對生命有所反思。人們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應思考如何保持生態和平。

  何建宗教授補充說,日本核電問題造成很大損失,計算核能時沒有計算在內。是次事故造成的損害遠超過核電所帶來的利益。他鼓勵港人可從節省能源做起,因前途掌握在港人手中,要學會珍惜能源。

  

▲(左起)古偉牧先生、麥燕庭女士、何建宗教授、李耀全博士、麥基恩醫生及溫石麟博士,在是次座談中與會眾探討社會該如何回應核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