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研討會
 體驗反思才能發現意義


2441 期(2011 年 6 月 5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和合本修訂版於去年十月推出,香港聖經公會並推出學生版聖經,期望成為學校推行宗教及生命教育的素材,為學生帶來適切的幫助。由香港聖經公會主辦的生命教育研討會暨《和合本修訂版》簡介會已於五月二十八日假突破中心舉行,由從事宗教教育研究多年的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副教授楊國強教授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學校教育部優質生命教育幹事劉天祿校長主講,並由香港聖經公會總幹事梁林天慧博士回應。

  生命教育的兩個框架

  楊國強與在座教師及機構同工反思生命教育的目標和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影響生命教育的實踐。他指出台灣之所以提出生命教育,是針對當時青少年自殺、欺凌等問題,前教育部部長曾志朗認為原因是「學生試考得太多,書讀得太少,所以對社會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態完全不能理解」,難以體會生命的重要;加上學生受「速食文化」影響而無能力接受苦難,「他們的原發力,由在求學的過程中,被折損殆盡了。」有見及此,台灣的生命教育傾向解決問題。

  另一個生命教育的框架則重視建立學生身、心、社、靈的全人發展,亦嘗試教導他們個體與外界的關係,認為只要「他們認識生命的價值就會愛惜及尊重生命,並以愛心與自然共存共榮。」楊國強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永遠有市場」,但後者積極提倡珍惜生命的方案執行上有一定困難。

  他提出狹義和廣義的生命教育,狹義者為了解人類的生命與死亡的意義,由此引伸出對生命和死亡的態度、如何面對生死問題,最終目的在於協助建立適切的生死觀。廣義的生命教育,重點卻在於體驗和發現意義:「很多時我們有很多價值想教導學生,但他們要認同,就要體驗。體驗後會反思關係而發現意義。」因此要在學校推行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學生的主體性就是改變的力量所在;並抱持包容、開放、體諒的態度以營造學生探索的土壤和空間。加上多元的教學法、學校的氛圍、合拍的教學團隊,有助帶來人類共同經驗和個人信念的生命教育互動。

  聖經能成為課程基礎

  劉天祿分享其設計生命教育課程的經驗。他強調課程重點除了個人發展、群性發展、學業、事業、生死教育外,價值教育亦十分重要:「聖經是重要的基礎,由聖經價值建構課程。」上課模式方面,他鼓勵小學可以詩歌、故事、遊戲、角色扮演、分享等多元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興趣;老師亦可嘗試集體備課和舉辦生命教育觀摩課,在教學上彼此配搭。

  梁林天慧認為基督教信仰強調思考,例如聖經鼓勵信徒反覆思想主的話,可是現時信徒多倚賴權威,習慣跟隨別人,有時又斷章取義、只求應許,因此她盼望信徒及老師可取得平衡,「和合本修訂版可以成為很好的教材,激發學生以反思和分享學習,與他們既有經歷配合。」

▲(左起):劉天祿校長、楊國強教授及梁林天慧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