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有意自殺者願意透露想法
 同行者多聆聽能尋底蘊因由


2431 期(2011 年 3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身處步伐急速的香港,壓力大得令人喘不過氣來,導致自殺率於世界「名列前茅」。每年有逾千人自殺死亡,相等於每天無聲無色間平均有三人因自殺而死。面前有自殺意欲的朋友應如何開導?又如何發現自殺意欲及時阻止?由明光社主辦的生命倫理對談分享會—「如何面對自殺」已於三月十七日晚舉行,當日有共四十三人出席。

  二零零三年為本港的自殺高峰,自殺率(以每十萬人計算)為十八,其中五成人會選擇以跳樓作為自殺方法。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鄭順佳博士指出,香港兒童(不足十八歲者)自殺問題特別值得關注,據二零零六至二零零七年資料所示,一年內共有兩百零九名兒童死亡,其中因自殺死亡有二十四人,二十二人選擇跳樓,原因主要來自家庭、學業及感情問題。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副中心主任何永雄認為,自殺與自殘經常被混淆,他澄清行為難以介定自殺還是自殘,他舉例說:「有人用菜刀割手,甚至連筋也見到,但他可能並非想死,只是他表達能力弱,以自殘表達傷痛的感受。又一個人吞吃三粒必理痛自殺,因他認知上認為兩粒必理痛已可導致死亡,他吞三粒的自殺意欲其實很高。」

制止悲劇發生    了解危機程度最重要

  「有時覺得自己死咗去好過!」或許這句話我們也有聽過,但如何知道誰真的想死,誰不想呢?何永雄坦言:「自殺絕對有跡可尋。」並指有約六七成會表現出來,他舉例一位健康的九十二歲婆婆,一次感冒後開始擔心自己有暗病,經常將「我死就不會拖累家人」掛在口邊。有天她在家人面前穿了三套新衣新褲,家人並無留意,後來她待無人在家的時候穿新衣吊頸自殺。

  「八至九成有自殺意欲的人會願意透露其意欲,甚至會將計畫告訴人。」何說,又指處理一個人自殺的第一步是「了解危機有多大」,同時把握好時間,因為未及時制止會悔之已晚。何永雄指了解危機嚴重性經常被忽略,他比喻問:「醫生不問病人病情就開藥,你會吃嗎?」

勿對自殺死者親友說「節哀順變」

  如果面對一個已周詳計畫自殺的失戀女孩,仍用「不要傻」、「為一棵樹放棄整個森林不值得」的安慰說話會適得其反。何永雄憑經驗之談認為,不應在有意自殺者面前批評自殺,也不應避開自殺不說,應多關心關注,持開放態度去聆聽,提醒自己關注自殺不等於接納。

  不少人標籤了「自殺等於精神病」,何認為不對,但坦言十個自殺死者,有六至九個有不同程度和種類的精神病,尤其嚴重是抑鬱、焦慮及長期精神衰弱。抑鬱更是相關系數最高,一百個抑鬱病人,平均有十三個死於自殺,較十萬人中有十二至十六人自殺高出很多倍。何說:「有意自殺的病人需要第一線的藥物處理,而非開解。」

  何永雄續說:「關懷自殺死者的親友時,千萬不要說『節哀順變』和『開心啲啦』。」他解釋,自殺死者的親友有很強獨特性,通常會對死者的死亡帶著很多「問號」,甚至會有邊緣人格障礙,又或因腦部缺少物質而導致不開心。他勸籲同行者要耐心聽,即使幾年來聽著同一樣的故事,也不要以「我聽過」來拒絕再聽,亦應於敏感時期多陪伴。

  宗教對自殺者有利有害   信徒應慎言行

  在一項大型研究中顯示,有五至八成的美國人相信宗教有助人面對重大生命危機或損失,鄭順佳博士認為有其充分證據:「對於那些聲稱宗教對自己整個生命都重要的人,宗教的生活有助正面面對問題。例如正面的屬靈支持、會眾在物質和情緒上的支持及宗教式易構(reframing),認為『讓我受苦是神旨意的一部分』。」他亦直言不諱地指出宗教可能會有害,說:「個人與牧者或會眾關係惡劣或破裂對意圖自殺者有害,亦可能會造成負面宗教易構,認為不好的事是神的懲罰,對此充滿恐懼和罪疚。」

  鄭博士提醒教牧的獨特位置應是幫助企圖自殺者與生命重新聯繫,使人性復原及修補關係,而非揭發其真正動機。他建議教會可設立關懷小組,長遠做相關培訓,建立關懷群體,更笑言:「因為精神科醫生會叫病人返教會」。

▲鄭順佳博士指出宗教對自殺者有利有害。

▲何永雄提醒勿對死者親友說「節哀順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