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在世俗社會的公共身分


2427 期(2011 年 2 月 27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神學院學術主任趙崇明博士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實用神學(基督教倫理)助理教授劉振鵬博士分析教會價值觀對公共生活的影響力。福音閱覽室於二月十六日晚上,假聖安德烈基督中心舉辦的「非凡的凡民.教會在世俗社會的公共身分」講座上,趙崇明博士及劉振鵬博士均指出教會乃屬另類群體,應在世俗社會中作出生活模範。

  信仰個體化及私有化

  趙崇明博士指出,教會將福音和信仰個體化及私有化,把靈修觀、屬靈觀簡化為個人讀經、祈禱操練,而忽略世界整體性的問題,正如以弗所書一章十節所記載「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同樣,教會在牧養上過度重視心理輔導,過度關注心理和情緒需要,其實這只在幫助信徒如何適應現狀,而忽略讓他們進入公共空間發聲。此外,自由主義將基督教(宗教)私有化,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認為宗教只屬私人領域,而政治、經濟等乃是公共世俗領域,因此反對基督教(宗教)的道德價值介入公共領域。以及中產文化亦將基督信仰私有化,中產人士為維護一己利益而不希望社會有變動,因此中產信徒亦內化單單關心個人利益、求穩定的意識形態,因而阻礙了教會文化進入公共領域。

  趙博士認為,信仰的「公共性」使教會成為另類的政治實體,教會具有可見性和公共性,教會是一個群體,聖餐是群體的活動,聖餐是可見的,教會是可見的,乃有別於其他群體,教會與其他的文化有別,教會應進入世界,在公共事務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他反對個人崇拜,認為崇拜是集體的活動,不是只為了聽一堂好道。

  教會乃是另類社群

  劉振鵬博士認為若要思考「教會在世俗社會裡的公共身分」,首先要明白約翰尤達(John Howard Yoder)的「另類社群」或「城邦」的觀念。尤達認為教會乃是上帝的子民乃一群人,聚集成為一個群體,奉上帝的名聚集一起做事,探索何謂在當下踐行一種與眾不同生命質素之意義。尤達指教會乃一個社會(society),但乃是另類的(alternative)、新的創造(new creation)、文化(culture)。另類社群的踐行有五點,而每一項踐行都涉及信徒群體的內部活動,並教會連接世界的方式。

  該五項作門徒踐行的社會意義:一、「受浸加入一個身體所蘊含的平等主義」,乃倡導社會平等,打破社會中各種藩籬,如:種族、階級、性別。二、「寬恕」乃倡導個人與群體的復和,將被撕裂的社會關係重建,彌合創傷。三、「主餐所蘊含的社會主義」乃經濟倫理的行動,照顧社會中的弱勢社群和款待他人,重新分配社會的財富和重整社會的經濟,從而締造社會公義與公平。四、「開放的會議」乃民主的基石,每個人皆有言論和表達意見的自由與權利,並參與決策的制定。五、「恩賜的普遍性」乃尊重個人的能力和存在價值,倡導彼此尊重和接納別人的長處、特點與價值。

  在社會發揮影響力

  劉博士表示,五項作門徒的踐行是消除歧視與平等機會、寬恕與復和、行公義好憐憫、學習聆聽與廣納意見、尊重他人能力和肯定別人的價值。這不單是教會的特質,也是民主、法治、自由社會的基石。但最近的最低工資條例,卻有基督徒雇主認為難以實行該條例;而審計處亦有對基督教直資學校的批評;以及「食物銀行」快斷糧,但卻有教會擁有不少財富而不知道如何處理。劉博士希望教會可以思考:「到底香港的社會可否見到一個另類社群的生活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