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健康来把关?

2460 期(2011 年 10 月 16 日) ◎ 教会之声 ◎ 邝伟衡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向参加主日崇拜的会众提问:「有谁是每天都要吃药?」竟然有八成以上的人举手示意。难怪有人说香港是肆药的天堂,也是药物的第三世界。据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关于香港成年人对营养关注的调查报告:购买健康食品的次数以教育程度较高、全职就业为多,而且大部分的药物数据源主要从朋友、同事、医生所得;期望服药后可增强健康、补充营养、预防疾病及改善外貌(如肌肤、纤体等)。

  其实,这种医药消费文化所推销的健康生活哲学,已成功渗透进入各社会阶层中,有在商场酒店会所中进行;亦有以健康讲座、明星效应、餐会抽奖等作招徕,并以连销店优惠、会员传销等,甚至以广告形式刊登于各类传媒上,大有全民起动之势,影响深远。试从四方面响应这个潮流。

  一、滥用药物的文化泛滥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条件的发达,威胁现代人的健康因素,却是生活习惯的改变(睡眠不足、少运动、疲劳过度等)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快餐、「四高」食物等)。另一方面是爱吃药的习惯,原因多是:「有病医病,无病强身」的保健观念,亦习惯完全倚赖医生,认为药物治疗才会康复;也因忙碌或讳疾忌医,购买成药疗病,在缺乏常识下滥用药物,以致产生许多后遗症。当责备青少年滥药时,竟是「全城沦陷」滥药。

  二、医疗昂贵的走向自医

  随着学识、收入、健康意识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看法,逐渐由过去以服药治病的观念转变为「日常保健」的观念,亦即「预防医学」,积极主动的追求如何维持健康的观念,而保健食品就在此种需求下应运而生。根据二零零二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除使用传统医疗方法外,亦选择辅助及替代疗法作预防疾病发生,如法国占75%,加拿大有70%,美国也有48%等。另一方面也因医疗费用成本不断暴升,无论个人或政府承担均属沉重,故全球趋向「自我照顾」,「全人健康」,「健康食品」等,以「少病是福」为目标。

  三、药物工业的主宰良药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健康」,并不是没有疾病,而是身心灵能够与周遭环境达到调适。虽然市场琳琅满目新产品,但质量良莠不齐,故政府忠告使用者了解自己体质及需要,慎选制造厂及询问营养师等。但在有限的医疗及医药选择下,我们已渐被药物霸权垄断了健康,蚕食了我们的生命意义,在不自觉下仍迷信竞争市场的可靠性,以为是可提供个人需耍及期望,在消费自主的模式中寻找喜悦,以为愈多吃药物就会愈健康,忘记了副作用、后遗症,也忘记了身体是圣灵的殿,要保养、爱惜,是要延续健康,不是廷长苦果,不要以药物换取痛苦。减少药物,调整身心灵的全人健康,基督才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因为「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勿将健康主权交给生产商。

  四、主权定位的唯独是主

  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性调查报告: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病的占20%,其余75%是「亚健康」,或称为「不健康」、「作病」状态。「对症下药」不一定是完全正确,有时病症并非问题所在,应查出原因,才是治标治本。为了维护和促进健康,应确立以人为中心,以神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而不单以治疗为中心。故此全人健康为重要,并以身心灵与处境调适。「亲爱的兄弟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约三2)保罗也建议提摩太:「因你胃心不清,屡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点酒。」(提前五23),避免药石乱投,恳求圣灵引导建立健康身体,健康教会,健康社会。

  

邝伟衡(回声谷伤健福音协会总干事)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喜乐工程】

【破局锦囊】

【如沐春风】

【朝鹰珍藏】

【有衣有食】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童话人间】

【释经讲道】

【品兰集】

【灵修果园】

【特稿】

【培灵奋兴大会 祷文】

【培灵奋兴大会 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