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回应盂兰节俗(下)

2453 期(2011 年 8 月 28 日) ◎ 文林 ◎ 吴宗文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佛教的盂兰节与道教的中元节,都是讲鬼的节期,究竟中国人的鬼神观念从何而来?

  中国人好像其他民族一样,很早便相信人有灵魂的存在,从墓穴的陪葬品或冥画的描绘便可见其端倪。人除了有身体,还有「魂魄」—这个人存在的精神部份。魂属于阳,是轻清精神之气,故死后便会上升;魄属于阴,是沈浊物质之气,故死后便会下降。因此人死后躯体便会消化,但灵魂仍会存在。此正合圣经所言:尘土归尘土,灵魂归赐灵魂之神(传十二7/伯三十四14-15)。按《创世记》第二章记载,人是由神用泥土造成,然后在鼻孔吹上一口灵气;所以人的生命既有物质躯体成分,亦有精神灵魂部分。

  但儒家之界定,则认为「鬼者归也,神者伸也」;又说「祭如在」、「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人道近、天道远」或「鬼神之道以人为主」等。这些话都指向说:人死后若仍有存在机会的话,只是返回本处的精神延展。所以无论「鬼」魂或「精」神—在儒家来说,均非独立自主之灵体—既不能影响人间的福祸,亦不能作祟于阳间。现时流行之鬼文化,其实是受来自印度的世界观所影响,因为只有「三世流转、六道轮回」之观念,才能令现今流行的鬼文化得以确立(佛教未传入前,中国传统的鬼神文化并非如此,是较为朴素的)。

  

  那么基督教是否也相信「鬼」和「地狱」的存在,基督徒应如何响应这些问题呢?

  基督徒当然相信「鬼」和「地狱」的存在,但其内涵却与民间信仰所认定的有所有不同。民间信仰认为「鬼」主要是人死后的灵体,一般要在地狱受报,等候轮回;另有一些鬼则基于种种原因,死后阴魂不散,夹杂于阴阳二界,常向阳间报梦或现身,构成滋扰。后的一类便是游魂野鬼或无主孤魂,是鬼节所要普渡的对象,有别于有神主牌,有人认领的家鬼(祖先)。但基督教认为「人死不能复生」,「阴阳二界是分隔且不能互相影响的」。所以除了耶稣基督的复活并将来信徒之复活,其余「人人必有一死」。纵使如拉撒路曾经复生,但仍须再经肉身死亡。人死后的灵魂是拘禁于阴间或存在于乐园,不会返回阳间。而圣经里所讲的「鬼」其实是指魔鬼、撒但,或其爪牙邪灵、污鬼,并非指人死后仍存在和能作祟之灵体。

  至于基督教的「地狱」是指将来永恒审判后,魔鬼及其追随者所要去的火湖及无底坑(当然天主教传统还有「炼狱」之说;西方中世纪但丁的《神曲》和弥尔敦的《失乐园》,对各种地狱均有更加详尽的描述)。至于儒释道三教混杂后的民间信仰,则仔细地拼合出一幅想象性的庞然巨构—奈何桥、枉死城、酆都城、十王殿、十八层地狱、望乡台等—一个中国特色的地狱。这种世界观一直成为蛊惑人心的操控力量。

  

  若然鬼节的祭祀是为超渡亡灵,使犯罪的先人能脱离地狱,那么人该作甚么以致能脱离地狱的捆锁呢?

  正如前述,在中国人的信仰系统里,家鬼自有其家祭方式解决拜祭、供奉和超渡的问题。俗语谓:「唔(口系)你的鬼,就唔使你去拜」,否则便是僭越或过界了。鬼节若是为游魂野鬼或无主孤魂而设,这类鬼一般可粗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前犯错遭报的,这类鬼的普渡,简单来说便是减刑或特赦。但若然这些人生前作恶,至死仍不悔改,也许按报应律而言,这类鬼是该受罚的,应待其刑满后才可释放,不能贸然超渡,否则便不合天理了!况且,让这些鬼投胎转世,返回阳间,若其余孽未尽,必会多受折磨、多经苦恼;不然亦会再次作奸犯科,陷入地狱遭报的恶性循环。第二类是寿元未尽,遭意外而枉死的。这类鬼生前未能颐养天年,也许亦有其前因后果,以致今生遭报。这类鬼既然生前犯错的机会可能较少,那么其所需要的并非「人的超渡」而是「神的引导」,就像圣诗《慈光引导歌》所说一样,须求主以慈光引带其在死后世界的旅程。

  上述的分析,是按民间信仰思维而作出的推理;然而站在基督教信仰而言,对于人如何脱离地狱的捆锁,乃在于生前之准备,而不是死后在冥界茫然地四处乞恩。生前若能凭借信仰认识真神,行神所喜悦的事,必能获全备的救恩,脱离地狱之报应,且无惧火湖之威吓,因为神在基督的爱,必保守我们不致失落。

  

  究竟盂兰节反映了传统中国人相信死后,会进入一个怎么样的世界?而基督教又如何看死后世界、鬼魂及阴阳二界互涉的问题呢?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即无家人认领、无神主牌供奉的游魂野鬼)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救拔孤苦的亡灵;又恐防它们为祸小区,所以亦会祈求鬼魂帮助治病或保佑家宅平安。这些举动的背后当然是相信和预设了人死后会进入一个「满天神鬼、轮回受报」的世界。

  其实按基督教的说法,人死后会下到阴间,等候将来的审判和复活。去世的人像睡了一样,信者会在乐园与主同在;作恶者则被拘禁于阴间,不自由,无活动,亦无任何需要(所以无论烧甚么都收不到)。例如有人拘禁于赤柱监狱,试想是否送甚么东西都可以到达其监仓呢?同理,若先人已投胎,烧的东西自然投递不到或已不合用了(例如你烧的是中国食物,但先人已投胎做了印度人,不是咖喱,他又怎会吃呢?)先人若仍在地狱受苦,那么你想他怎能接收菲佣、大屋等奢侈物品来作享用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鬼」呢?圣经中的鬼便是魔鬼,其名字「撒但」即说谎者之意,而虚谎及欺诈便是其手段,所以牠能幻化人迷信或误信的东西(包括人死后阴魂不散,仍能留于阳间作祟之理念)来笼络和辖制你。我们不用怕鬼,因为圣经说:「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二9-11)。按圣经所言,天上和地下所有的权柄都已交在胜过死亡并从死复活的主耶稣那里,而主却又将阴间的钥匙(所代表的权柄)交给教会。圣经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太十六19)。所以若无主的许可,灵界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人的一根头发。

  那么旧约隐多珥女巫召了塞缪尔之鬼魂上来是真的吗?这段经文若以整个基督教信仰作为「诠释文理」(theological context),个人认为较合理的解释应是:这是撒但为进一步摧毁扫罗的信心,并令他离开神且迈向死亡之路,而藉女巫所施之欺骗技俩。而新约《路加福音》中耶稣基督所述财主与拉撒路之比喻,亦印证了阴阳二界互不牵涉。人若认识真理,便百无禁忌,凡事蒙主保守,大吉大利。所以基督教的安息礼拜有别于民间信仰打斋超渡之丧仪,是较为庄严圣洁且宁静安慰的,参予者常能获得一种平安和盼望的感觉。

  

  盂兰节之设立既为超渡亡灵,那么基督教能为死去的人作些甚么?

  首先,基督教与儒家相似的,便是将这个重要问题放在人当下今生有意识的情况底下来处理,并非于来生或死后由别人代作决定。正如若有人选择离开神,别人怎能强行改变其自由意志,代他另作决定呢?这既违反神赋予人自由意志之本意,又违反西哲康德以降的所谓自律道德之决定,更抵触了个人自己意愿的选择。圣经说:得救本乎恩也因着信。得救虽然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白白的恩典,但亦需人作出信心的响应(即必须要有人自己的相信和接受),因为这是一种涉及人运用自由意志之举动。出自自己意志之抉择,反映出造物主所创造人类生命宝贵的一面。若不经此过程,救恩便显得不自然和不矜贵了。所以我们强调人必须将救恩这个永恒问题,放于现世和今生来处理,当人仍有意识、仍有意志和决断能力的时候,便要为自己的未来作出抉择,这才是上帝所悦纳的。

  其次,基督徒能否为死去的人祈祷呢?古基督教(包括景教)和广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等),都有一些教义和做法,是可以为亡者祈祷,以求改变他们死后的存在境况。基督新教其实亦可以站于牧养层面,在这方面多做点工夫。除了为亡者过去的贡献感恩并按圣经应许,求神继续眷佑外,我们可以为死人进一步祈祷。圣经给我们一线曙光:「祂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彼前三19)由于最终审判在未来,真正的裁断是在神的手中,所以除了感恩外,我们仍可祈求神的怜悯,因为赦罪之权柄和恩典全在于神的慈爱与怜悯。

  

  盂兰节期间禁忌甚多,人如何可以获得平安呢?

  踏入农历七月,到处都有相关盂兰节的活动。例如人们都会在入黑后「烧街衣」,带备香烛、金银衣纸、豆腐、白饭等在路边拜祭。另外,在球场或庙前空地又有所谓「神功戏」的表演(主要是演给亡灵观赏)。而对于盂兰节期间,当中亦有不少忌讳。例如做土木工程的,会在这个月里忌讳开工动土;造船的,忌讳新船下水等等。人因惊惧死亡带来不吉利,于是对幽冥的事物亦多避讳不谈,且有很多禁忌。

  民间信仰的鬼月禁忌甚多,例如要提防到阴暗之处,走路别靠墙边,烧街衣的地方,可能鬼影憧憧,少去为妙。而且民生亦会受到影响,例如于农历七月不宜游泳,不宜办喜庆事,甚至不宜作买卖和购置物业等。可见接受这种世界观,便会「船头惊鬼、船尾惊贼」,禁忌甚多。圣经教导我们平安是由心而发,并由上帝所赐。人若要获得永恒的平安,可藉信靠上帝并将生命交托给祂保管。若然永恒亦能如此,何况今生。我们只要凡事借着信靠和交托,坚定地倚靠神,圣经说:「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7)。

  

  有人在鬼节烧衣,希望对孤魂野鬼敬而远之。事实上在鬼节祭祀能否避免灵界的骚扰呢?

  确有人烧街衣之目的,是希望游魂野鬼远离,所以勉为其难地参予其事。但亦有偏门事业(例如黄、赌、毒等类)却嫌生意冷清,「鬼影都无一只」,于是晨昏的时分在酒吧、按摩架步或麻雀馆门口烧衣,希望招来阴气或灵界邪门的力量来作荫庇。由此可见,参予其事,确有认同其世界观之嫌,并可能招惹这种鬼魔信仰之灵界力量介入。

  

  鬼节期间,有团体会派米、派包关怀长者,基督徒该如何响应这些社会公益有关的活动?

  鬼节派米、派包都冠以「平安」二字。这种举动之源起其实是作为祭祀后,餧饱饿鬼的一种礼仪动作。后来将撒米、撒钱或撒饭菜之仪式改作直接派给穷人,免得他们争先恐后,从地上捡拾余羹(抢包山便是一个例子)。这种转变一方面既可象征性地祭祀鬼魂,不糟蹋食物,又可具体地分给需要的穷人,由他们代替亡魂来消化食物;另一方面这个本是礼仪性的象征举动,亦演变成为实际上救助现实世界中孤苦的行为,甚至可让被祭祀的亡灵从中获得功德。而领平安米或抢平安包的穷人,也由接受物资救济的心态,转化为领受灵界庇佑之心理,因着这种转变,令他们纵使生活在较富裕的情况下,仍可继续这种领取物资以作安保的习惯。基督徒其实亦可按援助现实世界孤苦这一点出发,除了分享象征平安之饭食和物资外,于此时节另起炉灶地从事一些社关活动和举办福音聚会,以满足社会上一般人的心理需要。(全文完)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喜乐工程】

【破局锦囊】

【商旅大中华】

【如沐春风】

【朝鹰珍藏】

【有衣有食】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文林】

【童话人间】

【释经讲道】

【品兰集】

【职场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