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核试验国际日
第 2453 期(2011 年 8 月 28 日) ◎ 教会之声 ◎ 龚立人
在一九五零至一九八零年代,我们对核试验的忧虑主要来自它与核武有关。意即,若战争真的爆发,全球的生命将危在旦夕。随着东欧共产政权解体,这忧虑似乎得到某程度缓和,因为至低限度,主要拥有核武的国家都成为可以对话的国家,甚至于一九九六年,他们达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然而,另一边厢,北韩却锐意发展核武,并于二零零六年进行核试验。同时,有核武的伊斯兰国家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之发展也令国际社会忧心不过,因为与他们建立持续对话的关系并不顺畅。以上说法没有企图要将一切责任推卸在某些国家身上,因为核试验始终是一个军备竞赛和国家之间缺乏互信的结果。虽是如此,但国际社会曾成功将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拉到谈判桌上(包括印度与巴基斯坦、法国与俄罗斯),最后达成核裁军和核不扩散协议时,我们总有理由相信全面落实禁止核试验不是不可能的事。表面看来,禁止核试验只是针对核武的极大破坏性,但它应被理解为争取裁减,甚至销毁全球武器的一个延续。从历史的发展,联合国于二零零九年十二月提出将八月二十九日设立为「禁止核试验国际日」,但在这日之前,联合国多年来已积极推动多边裁军和限制军备的目的,包括销毁化学武器、禁止生物武器、制止地雷和阻止小武器和轻武器扩散等。从此看来,禁止核试验是希望建立一个不需要考虑用武力解决纷争的社会。再者,以二零零七年为例,世界军费开支总额约为一万三千四百亿美元,但这庞大开支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全与和平。反而若将这些军费开支投放在真正为人类带来福祉的事上,这或许更能建立真正的安全与和平。事实上,「每一艘军舰下水,每一枚火箭的发射,从某种意义上标志着从饥寒交迫人们身上抢夺。」这对于刚下水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很真实的提醒。
或许,有人认为武器不是用来打仗,而是为要平衡国际权力关系下的必然做势。但事实不是如此,因为很多武器已流入非洲和亚洲某些国家和地区,以致暴力事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断上升,制造很多死伤。再者,武器制造已成为一门生意,它与维持和平已不沾上任何关系了。
若禁止核试和销毁武器不沦为口号的话,国际社会需要积极投入参与和平的工作。第一,防止冲突演变为暴力。这方面包括加强彼此认识和接触,建立有效处理矛盾的机制,强制执行裁军协议等。第二,尽量减少在冲突中使用暴力。这方面包括协调方案(停火协议),解除武装,复员和前战斗人员重返社会的计划等。第三,建立互信的社会。这方面包括共同制定销毁武器协议,加强民间的和平教育,促进社会交流等。
对教会来说,我们可以扮演的角色比想象中多,不但因为我们对和平并不陌生,更因为我们被上主呼召,实践使人和好的职分(林后五18-20)。
龚立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