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如何回应盂兰节俗(上)

2452 期(2011 年 8 月 21 日) ◎ 特稿 ◎ 吴宗文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农历七月中旬,香港各区球场均举行盂兰胜会。街头各处所见都有烧街衣之活动;而电视、电台、网站及报刊等媒体,亦把相关的节俗报道及渲染,将之变成社会的话题(特别自此节日提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以下用问答方式响应围绕这节日的一些问题。

  

有关盂兰节这个节俗究竟是怎样开始的?

  盂兰节俗称「鬼节」,其起源大致有两个版本。佛教的说法:此节日称之为「盂兰节」,是源自佛经中盂兰盆会的传说。这个法会之目的,据说是要避免冥界中亡灵因罪而受「倒悬」之苦。这传说是来自佛经中一本称为《盂兰盆经》的记载,当中记述了目莲救母的故事。故事说到佛祖弟子目犍莲打坐时,藉神通目睹母亲因犯禁戒而下堕为饿鬼—其惩罚是甚么食物到口都会化为火焰。于是佛祖建议于七月中旬以斋菜供奉众僧,聚众僧念经救拔的力量来解困。这便是佛教在七月中举行「盂兰盆会」之由来。农历七月十五日是僧众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福报可得百倍。因此佛陀教民众在此日做「盂兰盆会」,以所得福报来救拔犯罪先人在阴间倒悬之苦,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那么道教的鬼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道家的说法则称鬼节为「中元节」。道教全年的胜会主要分开三次举行,在正月十五日的称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的称「中元」,最后十月十五日举行的称为「下元」。三个合称为「三元」。其实这三天是道教神灵中掌管三界的三官(即天官、地官及水官)之相应神诞。在上元节天官诞当日,主要是举行天官赐福的仪式;而中元节地官诞当天,地官会特赦亡魂之罪,故宜拜祭之以求脱罪,以得超渡;最后是下元节水官诞,当日水官会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很多人将佛教的盂兰节与道教之中元节相混而谈,其实两者有何异同?

  民间信仰确将两者混杂起来,但相同的是两者都建基于一个轮回转世的鬼魂世界观上;但不同的是,两者都各具特色的祭仪和摆设。纯粹佛教的盂兰节有盂兰盆会,以僧侣诵经力量来超渡亡魂;但纯粹道教的中元节则有普渡法会,由道士作法来普渡众生(香港盂兰胜会大部分是取了佛教的概念,但却以道教的形式进行)。虽然有人说道教是仿效佛教的教义、组织及仪轨,然后将自己建制化而形成,但时至今日,道教已是中国宗教传统中一个颇具自己特色的宗教。

  

对于盂兰节俗背后依据之传说,基督徒该如何回应呢?

  第一,若然整个节俗及其对鬼神世界之预设,都是基于这个传说的话,那么记载传说的这本经之真确性便十分重要了。然而根据学者们之研究,却认为故事依据之《盂兰盆经》乃一本伪经(即非佛陀所说的原典),乃佛教为调解与传统孝道之冲突而伪托佛陀口述而写成的。若是如此,整个盂兰节俗背后之教理依据便显得虚妄了。第二,若然整个节俗乃建基于印度色彩之神话世界观,而这种世界观既不合中国本来的民情,亦不近乎现代科学对世界之理解,那么,会否基督教的世界观更能够提供一个合乎情理的解释呢?

  如照上述看法,盂兰节的来源其实蕴含着孝道,并与超渡有关。那么基督徒该怎样看待这问题?

  整个盂兰节俗其中一个理念,是希望对去世的亲人尽上人子行孝之道,做一点事情。所以作为华人基督徒,我们该就这方面作出响应。中国传统孝思之表达较着重现世,俗语谓:「生前一粒豆,胜过死后拜猪头」。故信徒在家要学习行孝,报答亲恩。圣经说:「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着行孝,报答亲恩,因为这在神面前是可悦纳的」(提前五4)。而且我们亦该强调孝敬父母是十诫中唯一带应许的诫命。旧约圣经如此说:「当照耶和华你神所吩咐的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并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申五16)。新约圣经承接着说:「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六2)。

  父母离世后之祭祀,在儒家来说,纯粹是报恩精神和孝思表达之仪节,并不认为是对灵体存在之肯定,否则儒家便不会说「祭如在」这句话了。儒家认为「生要事之以礼,死要祭之以礼。」然而点香烛及烧衣纸这举动已被民间信仰的迷信世界观污染了(认为阴间像阳间一样有物质需要,而且亡灵可以吃香烛得力),因此整个祭仪也与传统儒家的理念显得不相应。更甚的是这举动预设了一个多重灵界存在之世界观。故此祭祀时改作鞠躬和献花,是更适合传统中国人之理念。

  死去的亲友若已信主,固然不用我们牵挂,但对于先人未闻福音或听后不信怎办呢?对于未听福音的人,《罗马书》第二章有助解决:「凡没有律法犯了罪的,也必不按律法灭亡;凡在律法以下犯了罪的,也必按律法受审判。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罗二12-15)对于听后不以信心响应的,我们只可以从父母生平之义与良知,成为他们自己的裁断。圣经说:「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十35)。再者,我们该将这问题交给神,由祂作最终的审判,自己和别人均不宜妄断,以致徨恐忧虑。

  

有指鬼节中的祭祀是向先人表达敬意,基督徒若抗拒,是否有违孝道并对先人不敬呢?

  

鬼节中的超渡其实又有「私渡」与「普渡」之分。前者是超渡自己的祖先、亲人;后者是超渡其他陌生亡灵,包括死于横祸非命或客死异乡之游魂野鬼。其实后者之普渡是在印度轮回宇宙观影响下,希冀在地狱仍能有获救之盼望。从道教丧仪中亦可瞥见:例如「担幡招魂」、「破地狱门」及「过金银桥」等仪式,都不外乎希望借着为亡灵诵经、做法事、点香烛及烧衣纸等举动,能将鬼魂救拔。但其实这都是人的一厢情愿。

  而且农历七月中无论道教的中元普渡或佛教的盂兰胜会,主要并非针对祖先的家祭或私渡。因为祖先之祭祀已有生辰死忌、春秋二祭、特别庆典、岁时节期,以至可在晨昏上香的时刻进行,机会良多,不用待七月中才拜祭。七月中祭祀游魂野鬼或无主孤魂是因为传说是地官诞(即掌管冥界神灵之诞辰),故鬼门关大开,无家祭的游魂野鬼或无主孤魂,均可出来接受别人的供奉或普渡来解困。所以这节日本与祭祖无直接关系,不参与并不是对先人不敬,不尽孝道。

  至于有关的祭祀既是为普渡孤苦,那么基督徒可否参与其事呢?由于这节俗认信和预设了一个满天神佛、轮回转世的世界观,故也不宜参予。按天主教、东正教或古代东方教会(景教)的传统,可以弥撒或礼文为亡灵做点仪式;至于改革后的基督新教,其实亦有空间可以代祷形式纪念孤苦,将亡灵交托给上帝来照顾。

  (下期续)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喜乐工程】

【破局锦囊】

【如沐春风】

【朝鹰珍藏】

【有衣有食】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文林】

【童话人间】

【释经讲道】

【品兰集】

【灵修果园】

【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