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代价
第 2452 期(2011 年 8 月 21 日) ◎ 时事透析 ◎ 罗杰才
香港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城市。一方面她是极之重利,另一方面又非常注重法治。但这两种性格却是相处融洽,甚至是互相配合。因为利益的追求,借着法治不但有所规矩,而且得到保障。而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区域的金融中心,经济得以蓬勃发展,法治亦发挥重要功能,因此我们以法治自豪。然而,法治与逐利,两者可谓利弊兼存,甚至相生相克。没有法治,经济必难以发展;但实行法治,经济可能要付出代价。最近外佣就居港权司法复核,正是法治与利益的矛盾。
外佣以香港的法制要求居港的权利,能否成功尚待法庭判决,而判决后所产生的影响,亦得有了判决才能知道。但不少政团已发动舆论反对,不但对外佣作出种种不友善的嘲讽,对主张等待法庭判决的政党攻击,甚至直接要求人大再次释法。
很明显,这些都不是从法理出发的论述和行动,要保障的亦不是法治的原则精神,相反的是为了利益上的权宜,不惜扭曲法治的原则。而且一日法庭未判,也不知外佣是否胜诉,即或胜诉,亦要看法庭的判辞如何,才知道实在的影响。再退一步想,即使所有在港七年的外佣都有权居港,也不一定全都会来,并且假设政府就毫无对策。因此,以担心外佣涌港而要越过法庭,不但危险,而且欠缺理据。如果套一句政治潮语,就是「政治抽水」,而后果却可能导至「法治干塘」。
我们明白法治的目的也是一种逐利的追求,而且法治也不能过分脱离现实的情况。但法治所逐的是长久和稳定的利益,这正是为了克制和平衡政治上的短期的逐利行为,也使社会避免冲突和有能力解决纠纷。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城市,岂不正是法治的结果。
政治是没有免费午餐,法治同样也不会有免费午餐。我们要承受法治的保障,也就要准备为法治付出代价,这代价包括了这次外佣司法复核所带来的影响。如果为了一个短期的利益而损害法治的基础,我们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当用对准公平的法码、公平的升斗。这样,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你的日子就可以长久。(申二十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