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我的帮助(路十六19-31)
第 2405 期(2010 年 9 月 26 日) ◎ 释经讲道 ◎ 杨文玉
故事中的两个人物,财主与乞儿拉撒路,在地理上两人可以算是邻居,他们只是一墙之隔,然而,这一道墙就彷如一道深渊,把两人的生活变成天堂与地狱的分别,也道出了两种极端的生命。首先,从衣着上反映了两人之间的贫富悬殊(19-20节)。财主穿着的是细麻布同紫色的外袍,是有钱人的衣着;而遮蔽拉撒路的身体不是衣服,而是满身的疮,这是第一个的对比。
第二个对比是食物。财主天天奢华宴乐,以当时的犹太社会,这种豪宴通常只有特别的日子才会举行,但是财主每一餐的膳食竟然被形容为大排筵席,可想而知,他富裕和奢华的程度如何夸张。相反,拉撒路吃的是从财主桌上掉下的零碎。甚么是零碎呢?当时富有人家进餐的习惯多以面包来蘸肉汁吃,进食过程中,双手自然沾满肉汁,所以,会用面包来抹手。经文中的「掉下来」,就是指抛弃的意思;换句话说,拉撒路每天就是在财主家门口等待这些被弃掉的垃圾面包来充饥!
然而拉撒路的处境未必值得同情,因为当时犹太人有强烈的以果推因观念,以为富人一定是敬畏神,所以得到神赐福。而穷人就必定是犯了罪,以致得到报应。所以,财主与拉撒路之间,不单是阶级、地位、身分的分别,甚至是永生与永死的分隔,因为在人的眼中,财主的福气将延续上天堂,而穷鬼拉撒路死后只能在阴间继续承担他的罪。是以,故事中财主死后被埋葬,但埋葬拉撒路的资料却欠奉。到死亡的一刻,拉撒路的一生仍然是充满羞辱。这是第三个对比。
不幸的是,圣经这个极端贫富悬殊的生活故事,在人类踏入廿一世纪,仍然每一日发生在我们的周遭。拉撒路以吃垃圾为生,今天不是同样发生在一些贫穷的国家吗?我们的祖国,甚或是香港,也不都是因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种种怨气而深受冲击吗?正当我们每天奢华宴乐,又或是浪费食物的时候,让我们反省,在地球的另一端以至身边,正有很多人抵受住被人遗忘的贫困与饥荒。
有钱绝对不是罪过,穷人亦不必要仇视有钱人,耶稣说故事的目的是要教训一班宗教领袖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本应与上帝关系最亲密的人,他们不应好像财主自恃有亚伯拉罕为祖先,就自动得救,他们更没有学习亚伯拉罕接待客旅的典范(创十八1-8)。所以,亚伯拉罕拒绝财主的两个请求(24、27-28节),原因是财主对经常坐在自己家门口的穷苦人视而不见,是一种冷漠。所以在耶稣眼中,财主的罪是没有行公义、好怜悯,做上帝喜悦的事,以致受永远的刑罚。
基督徒是财主吗?我是一个守法市民、我每主日出席崇拜聚会、我做好自己份工,我交足家用......贫富悬殊?社会公义?与我何干?—假若基督徒只独善其身,或许都变相成为一个财主。上帝要的不是一个在教会围墙里面的信徒,而是当我们有机会、有能力的时候,付出行动关心与帮助有需要的人。
财主和拉撒路之间的确充满强烈的对比,一个有钱、有地位、有屋、有食,且有亚伯拉罕为祖先;相比之下,拉撒路就甚么都没有。然而,当财主样样都有,有一样东西,只属拉撒路所有,就是名字!故事中的财主,无名无姓,但拉撒路就拥有一个名字。
对犹太人,名字是十分重要,因为名字代表他的根源、出身和经历。原来一个人的价值,最重要是在神眼中有你的名字,如果你在地上甚么都有,呼风唤雨,富甲天下,在天上却没有你的名字,你其实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
拉撒路的名字就是「神是我的帮助」的意思。从名字中暗示了拉撒路在他最深的患难中,神是他的拯救。也就是这一份信靠、这一份关系,让拉撒路实至名归在亚伯拉罕的怀中,可以在天上与亚伯拉罕一起坐席,享受永生的筵席。
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提醒信徒神是一位怜悯并与贫穷人同在的神,神希望信徒听道又行道,将爱神的心实践在爱人的身上,对有需要的邻舍送上一杯凉水,而且学习关心社会,不单止见证神是我们的帮助,亦让我们成为穷苦人的帮助,阿们!
杨文玉(港澳信义会信恩堂堂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