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变中的大坑
第 2335 期(2009 年 5 月 24 日) ◎ 黄金岁月 ◎ 昂啸
地名的由来,各异其趣,如:老虎岩、扫墓坪、吊颈岭。都因为世俗的忌讳,而改称:乐富、秀茂坪、调景岭。一改之后,既雅又别有一番意景和韵味,但都是其来有自。大坑—这原是铜锣湾区内的一个小村落。也有读音不同,明明是个「湾」字,地又位在东区一个大大的海湾,却一般人读作「环」。在街头常常听到人在嚷:「去铜锣环」而不说:「去铜锣湾」,至于其他像:筲箕湾、浅水湾、湾仔,都没有读作「环」的,真百思不得其解。
既说是「大坑」,该有一条大大的水坑,至少也有流水潺潺的坑道,现在却不见。早前原是有的,是集山上的流水汇聚而成,天下大雨时,水势奔腾而下颇为壮观。平时有人在此洗濯衣物,更设有番衣铺(洗衣店),后来筑成了阔大的一条明沟。直到香港重光后不久才填平,改了一个很优雅的街名:「浣纱街」,在短短交织着横街窄巷中,是区内最宽阔的一条大道。闻名国际的中秋佳节「舞火龙」,翻舞飞跃的聚焦表演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也短短的两边对数,全街只有七十三个「?把」,而每家每户都是窄窄的。
不要小觑这条小村落,提起大坑,就想到足球,听说南华体育会的足球队,今年成立了一百年。就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全球,誉为远东足球王国。甚么球王、球怪、钢门、铁铲,李惠堂、李天生、包家平、卓石金等,都是出自大坑。球场常见红旗高挂,场场爆满的盛况,到如今落得个小猫三只四只,还借重那么多的外援,真不可同日而语。想到寻常杯(联赛)、特别银牌(足总杯),无限感慨。(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