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宗教局事务局代表来港交流
两地基督教与社会服务情况
第 2332 期(2009 年 5 月 3 日) ◎ 要闻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丶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文化出版社与香港基督教文化学会於四月二十一丶二十二日,假香港城景国际主办「基督教与社会服务」研讨会。是次研讨会共有二十位讲者发表论文,他们从不同角度丶范畴讲述基督教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两天吸引了不少香港基督教服务机构人员丶教会牧师以及学者等人参与。
香港圣公会邝保罗大主教在开幕礼致辞时说,香港的教会曾经被人称为「奶粉教会」,几十年前,由於香港有些市民生活很贫困,教会向与会者派发奶粉,帮助他们舒缓经济上的问题,当时吸引了很多人去到教会。邝保罗大主教指出派奶粉完全是因为爱的缘故,认为基督教教会就是要把「服务」化成「祝福」,「奶粉教会」正是实现把服务化成祝福的例子。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院长卢龙光牧师在研讨会上讲述「基督教社会服务的神学基础」。他指出,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上,不是高高在上的,亦不是要人服事,乃是服事人。他从神学的角度讲解基督教与社会服务密不可分的关系,引用了不少新旧约经文来论证,圣经记载,上帝要求人生养众多,遍满地面,管理世界,可见基督教的信仰强调群体价值,也就是社会价值,而不只是个人价值。又指出罪恶的权势就是破坏人与上帝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基督教的信仰必须抗衡分裂的权势,鼓励「彼此看守」丶「守望相助」的关系。此外,从圣经和神学的角度来看,以爱心服务社会上的弱者,是基督教价值体系最为关注的。
研讨会其中一个环节,由三位讲员讲述基督教在512汶川地震的救灾情况。江苏省民族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孙晓钢先生主讲的题目是「爱德在汶川」,他讲述了爱德基金会在汶川地震後,迅速进行紧急援助工作,以及爱德如何协助灾後重建。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文化出版社总编戴晨京博士,以「基督教的社会服务功能—以5.12四川汶川地震为例」为题,戴博士以宏观的角度看基督教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她从基督教的组织协调功能丶经济援助功能以及基督教的心理抚慰功能三方面来讲述。她认为在基督教抗震救灾中,中国基督教的爱心行动进一步得到实践和发扬,体现了基督教「上帝就是爱,爱是永不止息」的信仰观。
香港基督教文化学会会长李志刚牧师主讲的题目为「香港基督教会在四川地震救灾的社会服务作用」。他以香港最大的两间基督教联合机构,分别是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及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在汶川地震中详细的救灾工作,包括过去一年的救灾工作以及未来参与的救灾工作。让会众清楚看见香港基督教如何发挥教会的力量,帮助灾民度过艰难的阶段。然而,李牧师认为,社会一直在改变,香港的基督教仍然需要努力,争取为社会服务做得更完善。
在闭幕礼中,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致辞时表示,是次的研讨会加强了内地与香港交流与沟通,从深入研讨的问题中,让今後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总结,比较下,香港在社会服务中,历史就较悠久,经验较丰富,而内地宗教界在社会服务还处於一个起步的阶段,无论经济或组织能力都不强,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希望透过是次研讨会,进一步推进教会为社会服务做出更大贡献,打下坚定的基础。
(左起)陈衍昌牧师丶蒋坚永副局长丶李志刚牧师及苏成溢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