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移情作用
第 2238 期(2007 年 7 月 15 日) ◎ 辅导小百科 ◎ 区祥江
反移情作用(Counter-transference)是移情作用的另一端的故事,像一个银币的两面。移情作用是受助者对辅导员的情感投射,而反移情作用就是辅导员对受助者的感情投射。这概念是来自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学派,这是辅导员必须面对的问题,在这学派的训练中,辅导员先要接受长时间的心理分析,剔除他自己一些不健康及不意识的情感,而致他不会将这些情感,投射或转移到受助者身上,以免防碍辅导的进程。
但近年在辅导界的发展,将反移情作用分为主观(subjective)、客观(objective)两种。主观的反移情作用是辅导员需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去,因为这情感的反应,是源于他未解决的过去感情冲突。例如,一位女辅导员对一位作为父亲的受助者,有一份过敏的愤怒,这可能是她与自己父亲未解决的情意结,她得不到父亲的爱顾。所以,这位父亲受助者,有些少不称职的表现、她就有强烈的愤怒。这种源于辅导员过去而生的情感,便属于主观的反移情作用。
客观的反移情作用则不然,它是受助者的表现和基于情感的表达,容易牵引出与他接触的人的相近感受,除了辅导员有这种感受之外,原来其他人与受助者接触,也会有相同的情感反应。例如,一位容易自怜的受助者,经常扮演一种自己有病的角色(sick role),想惹人的怜惜,但却弄巧反拙,令身边的人对他产生抗拒。若辅导员有这种抗拒的感受,他又了解不是他自己过去主观的问题,受助者身边的亲友都有类似的感受。这样,辅导员就可以善用自己的反移情作用,将这种情感反应,作为反省受助者与人相处的重要响应,让他知道,为何这么多人对他有抗拒的感受,辅导员用自身的感受,作为辅导的介入助力。
辅导关系有这些微妙的互动关系,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有反省及自觉的能力,也要有勇气检视自己的情感反应,分辨客观与主观反移情作用的源头,并作出适当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