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牧师传教事业在香港的延展(三)
第 2182 期(2006 年 6 月 18 日) ◎ 神学探索 ◎ 李志刚
二、香港飞鹅山书院的创设及结束:马礼逊牧师于一八三四年八月一日病逝。与马礼逊牧师相熟的澳门英美教士,和英美商人为纪念马礼逊牧师在华的贡献,致有马礼逊教育协会(The 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的倡议,罗白生(Sir G. B. Robinson)、渣甸(William Jardine)、奥利芬特(David W.C. Olyphant)、颠地(Lancelot Dent)马侨翰、裨治文牧师等人均有参与。而马礼逊教育协会主要有两项工作,一是兴办一所马礼逊纪念学校,向华人子弟推广现代教育;二是征集图书成立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八三五年该会即告成立,首先招收男童五人,附属郭士立牧师夫人主办的女校之中。至一八三九年有美国鲍留云牧师(Rev. Samuel Robbins Brown)抵澳,纪念学校才告成立。香港归英管治后,鲍留云牧师于一八四二年十一月一日携同学生迁港,成立香港开端口之初最有规模的中小学校。授以天文、历史、地理、中文、英文各学科。一八四六年一月,鲍留云牧师因夫人体弱回国就医,随行携同容闳、黄胜、黄宽到美国入学,成为中国留学美国的第一批学生。黄胜因水土不服,翌年返回香港。
黄宽一八五○年在美国中学毕业后,则转英国爱丁堡大学攻读医科。容闳考入耶鲁大学文科,一八五四年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大学毕业生,随后返港,辗转到上海从事商业活动。在满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期间。一八六三年向曾国藩建议兴建机器总厂,制造各款军备器材。因此容闳获派前往美国洽购机器,一八六五年回国,所订购的机器在上海高昌庙装设,命名为「江南制造总局」。一八七○年容闳随曾国藩、丁日昌到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容闳借机进言遣派幼童留学美国计划,后得赞同,更获曾国藩、李鸿章合奏,终得批准,于一八七一年进行招生,中国留学教育计划得以实现。由一八七二年至一八七五年,每年考选三十名幼童赴美,前后共一百二十名。据其时报名投考名额不足,容闳特来香港招生,录取学生颇众,这是中国政府近代推行留学运动的开端,虽然于一八八一年被保守派反对,全部留学生裁撤回国,可谓功败垂成,但其中造就不少洋务人才,贡献于国家社会。
容闳的教育事业,肯定受鲍留云牧师影响。设若没有纪念马礼逊牧师的教育协会成立,以及马礼逊纪念学校的兴办,则无由有容闳赴美接受先进的教育,是则更不可能有幼童留美运动的实现。容闳在香港接受教育而有赴美之行,其后不少幼童在香港而获考选,香港亦即马礼逊牧师教育事业延展间接影响的地方。
马礼逊牧师是一位勤于学习,更擅于中西文的著述。他除翻译圣经之外,出版不少传播教理的专书,尤其对于报刊的出版极为支持。当米怜牧师于一八一五年到达马六甲之后,随即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报,属于中国近代最早的一份中文报刊。而米怜牧师于一八一七年在马六甲创办的“The Indo-Chinese Gleaner”(印支搜闻),马礼逊牧师时有撰稿发表。马礼逊牧师于一八一五年至一八二三年先后出版的《字典》和《五车府韵》共六大巨册,在华英字典上堪称旷世巨着。一八一二年出版的“Horae Sinicao”三字经和大学翻译)等专书在香港大学马礼逊特藏馆(Morrison Collection)均有保存。美部会一八三○年遣派教士来华工作是接受马礼逊牧师的意见,美国教士来华主要工作是出版“The Chunese Repository”(中华丛报),每月出版一期,一年合订一册,由一八三二年至五一年共出版二十大册。在创刊三年中,马礼逊牧师经常为文出版。
《中华丛报》起先在广州和澳门两地出版,在香港隶属英国后,亦曾一度在港发行。当台约尔师在马六甲采用外国印刷机器改良中国出版,并以铜模铸字机器制造中文铅字粒,使中国印刷术进入机械印刷时代。所以,在马六甲英华书院迁港之时,所有印刷器材均迁来香港,使香港成为中国南方印刷现代化的中心。
在伦敦传道办报的经验中,有麦都思牧师儿子麦华佗(Walter Henry Medhuret)在任职抚华道(Chinese Sercretary),于一八五三年在港出版《遐迩贯珍》月刊;一八五四年致由奚礼尔(Mr. Charles Batten Hillier)主编;一八五五年转由理雅各布牧师承乏,至一八五六年五月停刊,共刊三十三期。黄胜一八四七年自美国返港,曾在伦敦传道会任职。《遐迩贯珍》出版后,黄胜亦从事报业工作。《遐迩贯珍》不但是香港首份的中文报刊,而黄胜亦成为本港首位华人的报人。
一八七○年理雅各布牧师因忙于中央书院校务,无暇兼理英华书院印务工作,英华书院因而停办。印刷所有机器、铸字机、铅字粒悉数转售黄胜与王韬,两人于一八七二年在港创办「中华印务总局」,复于翌年创办《循环日报》,是香港首份中文日报,而中华印务总局制造的铅字更风行国内,盛极一时。黄胜又因一八七四年应容闳邀请,于该年带领三十名幼童赴美,《循环日报》则由王韬承责。以王韬欧游的见闻,知识的渊博,文笔流畅锐利。《循环日报》则成中国报业的翘楚,影响于上海报业至巨。因此可见马礼逊牧师的出版事业,因英华书院的创办,得以在香港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