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牧师传教事业在香港的延展(一)

2180 期(2006 年 6 月 4 日) ◎ 神学探索 ◎ 李志刚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引言

  英国伦敦传道会宣教士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于一八○七年一月廿八日自英国格累甫森港(Gravesend) 乘「汇款号」(Remittance)启航,首途纽约,历经一百零九天航程,于四月十二日抵达。至五月十二日在纽约乘「三叉号」(Trident)出发,南下大西洋,绕道好望角,北驶印度洋,沿马来半岛,经六甲海峡,东转南中国海,于九月四日抵达澳门;三天后到达广州,前后共一百一十六天之久。是故今年亦为马礼逊牧师来华二百年的纪念,而明年则属二百周年纪念的日子。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向重视「木本水源」、「慎终追远」的思想,鼓励「感恩戴德」、 「感恩图报」的实践,进而发挥「推恩」的普及。诚如孟子有说:「故推恩,是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人之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所以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下,文化是具有一种「恩义」的特质。事实上,在基督教的信仰教导上,「感恩」和「推恩」同被专注。在圣经所载:「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上帝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上帝」(来十二28);「我要以感谢为祭献给你,又要求告耶和华的名。我要在祂众民面前,在耶和华殿的院内,在耶路撒冷当中,向耶和华还我的愿。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诗一一六17-19)。反映出基督教的「感恩」于上帝;以致「推恩」于人的精神。而基督教所论的「感恩」和「推恩」,是始于神论关系,继而推展于人伦关系。

  在基督教发展历史进程,教会和信徒从事宣教运动,是属耶稣福音使命的传承。此因教会信徒得恩于福音的救赎,至有耶稣使命的领受,由是将福音推恩于普天下,使人成为上帝的儿女。基于「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是关乎人类生命的事业,不断在历史上延展和扩大。如耶稣所说:「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且要作比这更大的事」(太廿八20;约十四12)。在此可以肯定马礼逊牧师负命东来,既是出于上帝的呼召,他在「感恩」和「推恩」的回响下,在华从事的宣教事业,本是源于基督耶稣福音的使命的传承,而生命事业,亦必薪火相传的影响于中华大地。而香港基督教会的建立和发展至现今的光景,无疑是马礼逊牧师生命事业发展所致。

二、马礼逊牧师译经事业在香港的延展

  1.马礼逊牧师译经事业的使命和成就;马礼逊牧师献身海外宣教工作,由伦敦传道会于一八零四年五月派往高思博传教学院(The Missionary Academy at Gosport)接受传教特殊训练。马礼逊牧师在受训期间,本有志于非洲传教,但赴非传道的柏克(Mungo Park)的团体,因中途遇险。以致马礼逊牧师随后遣派。适逢英国圣经公会(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于一八零四年创办,并有意请伦敦传道会派出教士常驻中国进行圣经翻译,其后马礼逊应召到中国从事译经工作。翌年八月转赴伦敦学习医学和天文,并随在英华人容三德在伦敦大英博物馆誊抄《四史攸编耶稣基利斯督福音之会编》,作为日后到中国译经的准备。而马礼逊牧师的誊抄,现存于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及至马礼逊牧师一八零七年九月七日抵广州以后,即开始中国语文学习,并进行圣经翻译。一八一零年译成《使徒行传》出版;一八一二年出版《路加福音》;一八一三年《新约》付梓发行。及至米怜牧师(Rev. William Milne)一八一三年到达广州,因受清政府限制,以及澳门葡人的禁止,其后雇用梁发及多名印刷工人前往马六甲,开设英华书院出版圣经,有米怜牧师协助翻译旧约,计有申命记、士师记、塞缪尔记、列王记、历代志、以斯拉记、尼赫迈亚记、以斯帖记、乔布记,后马氏修订,旧约三十九卷于一八一九年译就,至一八二三年在马六甲英华书院出版,成为通行中国境内重要译本。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羊圈守望】

【人间如话】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画出生命】

【文林】

【专题】

【神学探索】

【真情真性】

【牧养全攻略】

【交流点】

【未圆语丝】

【太太你好】

【大雀鸟小雀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