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是學科抑或教學模式?


2113 期(2005 年 2 月 20 日)
◎ 教會之聲 ◎ 袁天佑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統局的諮詢文件中指出,「通識教育」是一門連繫不同學科的知識的綜合學科,當中包括對文化歷史、哲學、科技的認識,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學習的經驗,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所出現的議題進行分析,建立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有批判性思考技能。

  教育界並不反對這門學科,亦深信對學生有所裨益,幫助他們成為終身學習者。但是他們同時提出多項關注,其中包括:

  一、老師的適應與培訓:現時老師多以專科專教,將不同學科融合,老師自然需要有適當的培訓。但更重要問題是老師學與教的心態需要改變,從過去以傳授方式單向的教育,轉變為互動探索的方式。老師更不應偏囿於己見,容讓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培育學生獨立思考。

  二、課程內容:建議的課程內容包括三方面,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其中較令人擔心的是第二範疇中的「生活在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和「現代中國的發展」,這部分涉及政治的問題,會否成為「思想灌輸」的「政治正確」教育?

  三、評核的方式:建議評核分為兩部分,學校內部的評核和校外評核,學界擔心內部評核的公平性。這科目重點在建立自己的觀點,培育分析的能力,要制訂一套客觀的評核標準實不容易。例如怎樣評核「對自我的認識」?政治論點又如何評核?假若評核以學生能提出多少論據為準,這又會變成只懂背誦的填鴨教育。

  四、專門學科將被邊緣化:地理、歷史、倫理與宗教等是明顯的科目。近年的中學會考有超過萬多名零分學生,就是獲得十四分之上者也只佔少數。對於大部分中水平學生而言,少修讀若干學科,改而修讀通識教育,相信是有所幫助。對於高水平學生而言,他們本應可更深鑽研若干學科,但為推行通識教育,他們只能修讀較少課程。那些低水平學生,他們的學習問題並不在於通識教育。

  上述學界所關注的問題,並非毫無根據。所以教會作為辦學團體也不能輕忽這些問題。通識教育是否必須急於出爐,或是成為必修科目,實在是值得商榷的。加上近十年教育改革,使老師們疲於奔命,三三四再加上通識,筆者深恐老師是否能承擔得來。

  還有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通識教育是一門學科抑或是一種教學的模式?上文指出通識教育需要老師改變學與教的心態,亦要將不同學科融合。教育的改革本身已是朝這方向發展,通識教育是否有需要獨立成為一門學科?

  教會學校當然更關心宗教教育的推行。上文所說,倫理與宗教勢成為邊緣科目。宗教教育不只是局限於聖經的講授,或是只著重學生相信耶穌。宗教教育實在是全人教育,除了幫助人學習技巧可以生存外,還要幫助學生明白生存的意義,承擔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宗教教育可以在不同學科中推行,例如在科學中領悟上帝創造的能力;從歷史中看到教會對國家與社會的貢獻。在科學研究中,人可以看到大自然的美麗,抒發出優美的文學,創作出美麗的藝術,又可以以哲學角度探求人生意義,更可以想到上帝的創造。這是通識的教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