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养专业化的潮流及影响
第 2136 期(2005 年 7 月 31 日) ◎ 专题专访
伴随时代不断演进,各式各样的理论和学说透过不同的渠道从四方八面涌现,在一个鼓吹增值和成本效益的社会,无论公营或私营;大规模或小机构;商务的丶教育的,以致教会,一窝蜂的追随仿效,彷佛不用上一点儿「现代专业化」的模式,就要被淘汰出局。事实上愿意在其位谋其政,已是专业的基础。每个理论学说在不同的环境下,可能会得出不同结果;处於不同的人中,也可能成就异样的果效。执於潮流的追随者,是否有想过万事万物有成功,亦都会有失败,後果是否这个团体可以承担得起。又或者在推行的过程中,随之而生的变异才是最适合这个体的需要!谁能预计?今期专题探讨牧养专业化的潮流及影响,教会在专业的事工上使用不同恩赐的弟兄姊妹来负责,对整体的牧养模式会引起甚麽影响?或者如上述所言,我们不要执於成与败,才能在推行中成就本体的真正需求。就如陈国平牧师和陈幼莉副教授的访问中所说,各门专业都有助牧养事工,然而推行起来宜循序渐进,让体能消化吸收;倘若消化不良,教会也需要有临崖勒马的勇气。在专业与事奉的层面上,也需要不断反思,究竟是谁在领谁?目标定位在专业上,抑或在上帝的国和义上?这一点专业辅导员黄丽彰写出亲身的经验作为读者的参考。教会体育事工干事黄石归的分享,给我们一个重要的讯息:无论牧养在专业,抑或专业在牧养,教会整体的配合才能造就事工发展的空间。最後,礼贤会庞建新牧师强调,教会发展的目的是兴旺福音,无论潮流涌退,只要牧养事工稳健,目标正确,教会才能生根成长。
骨干事工稳健支橕整体发展 ●庞建新
中华基督教礼贤会香港区会(「礼贤」一辞是欧洲德国「莱茵」河的另一音译,存浓厚本土气息),是德国莱茵基督教区於一八四七年间,远道东来,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传道的果子之一。然而经历整个世纪战乱所影响,迄今,本区会已成为硕果谨存的中华基督教礼贤会了,无论如何,教会像芥菜种籽一样,不论由谁去灌溉,叫他发芽生长丶茁壮成长的,仍是天父上帝。
蒙主的恩眷与保守,历代先贤的守望与尽忠,礼贤会香港区会发展至今,共有所谓「大丶中丶小型」堂会共十八所。然而因时代思潮之变异丶教会范式之创新,本会现已有长执倡议,深入研究是否有聘请兼职专责传道同工的需要,以配合教会未来之趋势与发展,特别是那几所已经由小再变为大型的堂会。本人在此不便就这论题发表意见,惟对教会(一般的堂会)如何回应潮流的挑战抵受多元化的冲击,则愿进一言。
香港教会虽多,但如本会的堂会类型组合一般,大部分都是中丶小型的堂会,资源比较短缺,人手短缺,不甚充裕;设若堂会能得聘请一丶两传道全职传道同工,已是极为理想。在此情况下,堂会应采取甚麽策略,才能使教会避重就轻,循序渐进,而有所增长,至终达至「大型」教会!
打从七十年代中,本区会已呼吁各堂会应以真道固本培元,这是百变不离本的!因此,本会同工每月皆用一天的时间,共同研习真道,彼此分享领受,又一同祷告代求,以致传道牧者皆能从容站稳讲坛,按时分粮。诚然,教会各类事工要因应自身情况而定下周详计画,但以上帝的真道去培育会众,俾能面对世界,是最基本的,也是不能忽略的。
其次堂会要每年拣出骨干聚焦事奉,切忌好高骛远。堂会要发展的事工,种类繁多。堂会在人力丶物力丶恩赐上颇为有限的时候,就需把事工定出先後次序丶拣出重点集中力量,做好一切。
能聚焦骨干事工,量力而为,整个堂会就能支橕起来,然後,在未来的年日,跟骨干丶生根建造,渐渐增长。
最後,堂会应辅以关顾丶巩固信众,要达致这地步,简单说来,可分成三方面:
(一)刚才道及,教会得聘一丶两位全职传道人,已是难能可贵,因此传道牧者要珍惜一切,单一事奉,肯付代价,主动关顾四方。到了时间,牧者自然能够与众得享成果,承受事奉之乐。
(二)长执导师要善用时间更要配合牧者丶传道,长执委身,於所领受岗位上;如有需要,长老更要谦虚地扶助牧者,尽心事奉丶兴旺福音。
(三)会众也要努力学习,积极地投入事奉丶关顾新来朋友,使教会成为一个充满真理丶爱心丶喜乐的大家庭,吸引别人来归主。
求主怜悯,求主帮助,靠主恩,教会能不断有所突破丶更新丶成长。诚心所愿。
(作者为中华基督教礼贤会香港区前区牧)
牧养丶专业~是教会整体事工的配合 ●黄石归
体育事工,一个并不新颖的事工, 但此事工在香港一直仍未至普及化,甚至亦未被广泛认同,所以在教会推行体育事工,亦有相当难度。为此更要让教会明白体育事工真正意义及目标,并要摒除旧有的观念。
要发展体育事工并不困难,其实透过体育运动此媒体,最容易及最快吸引一大青少年回来,还可以透过不同运动接触不同体。最紧要善用各方面配合,并要令教会明白整体事工的方向或目标,因为体育运动是最有效接触非信徒的工具,成为一个有异象的事工。透过运动成为接触点後,建立友谊关系,从中分享信仰得,利用友谊式的布道,让未信的队员认识信仰,引领他们进入教会。所以当中要有属灵质素之队员参与为队长或组长。而这些队长或组长亦要不断栽培及鼓励,建立他们使命动力。
与此同时,多谢教会给予我发展此事工,并给予很多自由空间,现在事工上由寥寥可数之人数,至现在不断增长,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栽培成长,这才达至质与量增长。另外,最困难就是场地安排,因为现今香港愈来愈少合适的场地,所以亦形成发展最大的阻力。
但感谢主安排,在这段时间有一个很好场地借给教会(葛亮洪师范学院旧址),让我们可以配合发展,但很可惜场地将要被政府收回,我们要再找寻合宜的场地。
(作者为循道卫理九龙堂体育事工干事)
访问陈国平牧师:活用专业知识於牧会中
香港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恩友堂主任牧师陈国平牧师,本身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认为教牧若活用本身的专业知识於讲道及牧会之上,可使信徒得更丰富的造就和应用。
陈国平牧师认为专业人士参与牧会工作,主要缘於北美教会发展的影响。「七十年代不少在海外攻读神学的教牧回港开办神学院及参与服事,八十年代中期继续有北美留学的教牧回港参与,九七前後有更多拥有在北美牧会经验的教牧回港,他们将北美教会的经验带到本地堂会,并吸引不少本地专业人士加入教会,渐渐这批教牧与担任堂会长执的专业人士,尝试把专业知识活用到堂会的管理及发展之上,情况与北美教会的发展有点相似。」陈牧师又补充,於九十年代不少专业人士信徒提早退休,他们於退休後积极参与堂会事奉,并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协助堂会的各项事工,这批专业人士信徒可说是推动牧养专业化的主要动力。
问到牧养专业化的好处与不足,陈国平牧师认为好处是可以提高堂会的行政水平及运作效率,若配合得当,更能深化牧养的素质。「以辅导学为例,以往教牧跟进信徒的丧事时,一般较着重礼仪上的安排,若教牧有辅导学的专业知识,便能够适切地安慰家属及作出进一步的关顾工作。」陈牧师亦会运用辅导学的专业知识於讲道及处理教会的各项工作。「圣经中有不少部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我讲道时便可以活用辅导学的知识来诠释及应用经文,例如大卫的家庭悲剧的成因;约瑟的成长经过如何影响他处理与兄长的恩怨。而举办夫妇营或处理夫妇问题,有辅导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亦可使这些事工有更佳的果效。」
陈国平牧师认为,现时本地堂会较需要的专业人才包括圣乐敬拜丶辅导关怀丶行政丶影音丶小组,若堂会以服事社区居民为主,服事的同工若有社区服务或市场推广的专业知识,对堂会推动在社区的事工亦有一定的帮助。陈牧师指出现时北美堂会在牧养专业化上的发展已颇成熟,「甚至堂会有专业的戏剧人才,藉其专业知识协助讲台信息传递方面的工作。」
最後陈牧师补充,堂会在推动牧养专业化的同时,要注意到专业知识与真理丶关爱上的平衡,「例如行政上若只重效率和成本,容易忽略了教会是一个关爱及信心的体,若只重效率而忽略同工及会友的感受,或只重成本而忽略堂会的异象丶只重感受而忽略真理及圣乐生活,均可能会使牧养的素质带来反效果。」陈牧师亦鼓励牧者发掘同工的恩赐,再由堂会资助同工进修,这样便能深化及适切地培育人才来推行牧养专业化,「我们堂会也有一位同工将赴美国修读城市宣教课程,以配合堂会服事社区的路线。」
国事奉的路 ●黄丽彰
起初从事辅导工作,是源於一位大学老师的赏识;当年少不更事,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喜好,心想既然有长辈主动提携,何不让自己一试?怎料踏足这个专业,转瞬是二十年的光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可以透过辅导专业来事奉上主,当初读辅导只是基於好奇,觉得这门学问既有趣,又可以助人,十分享受;於是愈来愈投入,换言之,从事辅导行业是基於一个自我实现的理由。
後来我决志信主,在辅导工作中加添了一些信仰元素,所谓信仰元素,无非是觉得辅导是帮助人的行业,上帝也喜欢我们帮助别人,自己庆幸做了一个上帝都悦纳的行业,多捧!於是我为自己的工作加添了一份意义感,更加觉得自己没有选择错误,在投入工作之馀,又有一份由意义带来的动力。
及後机缘巧合,自己来到教会事奉,起初觉得辅导既然是个有意义的助人行业,应该与我们的信仰配合得天衣无缝;但当我愈是深入了解辅导的学问,我愈来愈觉得原来辅导背後是倡议一套人观,一套怎样看人的善与恶,一套教人怎样发展人生方向的人观。这时候,我内心开始疑虑,因为我从来没有反省这些底层思想,多年来,我一直都相信辅导倡议的人观和底层价值,但到了这个阶段,我内心不住面对这些思想上的冲击。及後有机会前往英国进修,在那慢慢反省,知道真的要从信仰角度反思各种辅导理论的底层人观,否则我真正的信仰是辅导而非基督。换言之一方面我需要肯定辅导专业对信徒生命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也要在价值层面上不住从信仰角度反思这种理论底层的取向。
随社会变得愈来愈复杂,在教会的事奉岗位上实在需要各种专业技能的协助,但盲目地把各种技能应用在教会而没有积极的反思,反倒让各种专业底层的价值观凌驾在信仰之上,例如某些商业管理手法,有时把成效的价值更超於人的价值,实在令人担心;故此在运用各种专业技能的同时,真的需要进行积极的信仰反思;我们实在需要不住反问自己在各样的追求上,上帝的国和义是否我们定晴的方向?
(作者为柴湾浸信会社会服务处督导主任)
访问陈幼莉副教授:堂会推动牧养专业化步伐宜循序渐进
堂会在推动牧养专业化时,很多时遇到的问题是牧者与会友在推动的方向及步伐上意见分歧,导致专业化计画停滞不前甚至流产。中国神学研究院副教授陈幼莉本身是辅导学专家,在堂会亦有多年事奉经验,她认为牧养团队应先了解堂会本身的特质,而推动步伐亦宜慢不宜急,让会众有适应的空间。
陈幼莉女士指出,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专业精神在很多时候都是值得欣赏的,例如沙士期间香港医护人员舍己救人的表现,便获得广泛的肯定及称许。不过社会上对专业的看法,未必能全套照搬到堂会的牧养中。例如专业行政管理讲求成果丶量化与评估,要引入堂会管理,便应当以事奉心态和在基督教价值观基础上推行,才能有所发挥。
推动牧养专业化前,牧养团队需先了解堂会的情况。陈幼莉女士指出,牧者一方面要清楚知道堂会的需要,同时亦要了解堂会本身的长处,「堂会有没有足够人才推行相关计画?堂会本身的资源可应付多少个计画或改革。这都是牧者及事奉人员事前需要详细考虑的。」故此她强调牧者对会众的认识亦很重要,若牧者清楚会友在不同范畴上的长处,动员时便会事半功倍了。「牧者的角色一如家庭医生,平时负责教会整体的牧养,增强信徒的属灵抵抗力,当有需要的时候,便动员专业医生(其他拥有专业知识的会友)去作出支援。」陈女士在事奉的堂会,正是担任专业医生的角色,「当牧者要处理家庭或感情问题,我有时亦会以会友身分作出支援,以我在辅导学上的专业知识辅助牧者,或转介专业医生作跟进的辅导工作。」她认为若牧者能整合会友在各方面的恩赐,及了解堂会的需要,便较能准确地定出适切的专业化方向。
推动的步伐,亦往往引起堂会内不同的意见,陈幼莉女士表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所有计画都想同时推行,二是所有计画都不想参与及推行。牧者在推动改革前,需要和堂会领袖充分协商,定出步骤逐步推行,「进行改革必定会有许多磨擦甚至非难,牧者需要以忍耐及谦卑去带领,此外,亦要有胸襟听取意见,按步就班地推行。」她强调急进和跟风都是推动牧养专业化的大忌,「急进会使会友缺乏空间和时间去适应转变,而当代牧养的潮流层出不穷,若盲目跟风只会使堂会失去牧养的方向。」此外,当发现推行的方向有偏差,或堂会的需要有改变,牧者亦要有勇气去放下,而非为意气执意行事。
陈幼莉女士认为现时专业化多少也被人们神化了,从牧养角度看,专业知识只是以诸般智慧将人带到上帝面前,知识是成全圣徒,而非互相挑剔批判的工具。她表示不断吸收新知识,并思考怎样运用在牧养中,亦是当代牧者和会友需要终身学习的课题,从而使教会得到更多适切的变革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