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缺席」父親的情感空檔


2079 期(2004 年 6 月 27 日)
◎ 作兒女的父親 ◎ 區祥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代傳一代,我們今日是一個怎樣的父親,我們就不得不尋索自己做兒子的經驗。簡單來說,我們也受著上一代父親的影響。上一代父親在我們心目中,常有的形象是「缺席」的父親,他整日在外工作,回家像一頭在外打敗的獅子,需要在家休歇,我們最好不要驚動他,否則就會惹他的氣。我們在他身上很少得到情感上的滋養和安慰,我們觸及的,只是他憤怒的情緒。

  若問我們能從上一代父親學到怎樣做一個父親,最多只是說他辛勤在外工作,滿足了他作為家庭供應者(Provider)的角色,除此之外,不少「初為人父」的父親,想從自己回憶中,尋找被父親培育的正面經驗,作為自己做父親的藍圖,都是失望而回。

  我們從父親最大的缺欠是情感的滋養,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在妻子身上得到擁抱和愛錫,也挑動起自己被照顧的渴求。所以,面對自己的兒子,我們的感受是相當矛盾和複雜的。一方面,兒子似乎搶去了妻子對我們的關注,另一方面,自己的童年的缺乏,很希望自己的兒子不會受到同樣的對待,但要自己積極參與,又感到自己的乏力和不知如何入手。這樣,不知不覺間,我們也重蹈自己父親缺席的覆轍。

  第二種可能的回應是猛力的補償,因童年的缺乏,我們便不顧一切的,將最多的時間和感情投注在兒子身上,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未必應效。兒子也需要空間和界線,若因自己缺乏的投射,過分投放情感而得不到良好的回應,我們會失望,甚至因兒子不領情而批評和攻擊他,自己也不自覺的成為暴君。

  最好的一個過程是將父親形象非理想化 (De-idealize father),當我們自己掙扎於如何做好父親的時候,我們會體諒自己的父親所犯的錯,自己也會犯;自己也會被工作佔據一切而忽略兒子的需要。這些體驗叫我們更現實的去接納自己的父親,他們都是在諸多限制中,掙扎求存。或許,在他們的年代,做好一個供應者的角色,已經是一項相當大的成就。慢慢地,透過學習做好父親的過程,我們內在受傷的父親形象,也會得到醫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縱橫】

【真情真性】

【作兒女的父親】

【交流點】

【才德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