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投稿:闹市中的静修

2037 期(2003 年 9 月 7 日) ◎ 文林 ◎ 周家邦

分享: 电邮推介 电邮 :: 脸书推介 脸书 :: 推特推介 推特
 

  笔者最近报读了一个名为「静修之旅」的密集课程。骤眼一看,「静修」跟「密集」怎能放在一起呢?静修的学习有「速成」的吗?

  事实上,我们基督徒很多时候都活在这两难中。早上,在公园里、在商场的一角、在候车的队伍中、在拥挤的车厢内,我们或许碰见过拿着圣经或书本,在争取时间「灵修」的信徒。每次看在眼里,见在心里,我都会默默的为他们打气,愿他们努力的坚持下去。

  在忙碌的生活中,把特定的时间「分别为圣」归给神,固然难得。而从人群当中争取这个「私人」空间与主相交,更值得我们欣赏。

  现代社会讲求物质、包装、追求果效和成本效益,公司看重的是每个雇员的「价值」。其实不是「个人价值」,而是着重个人的「生产力」。人被「非人化」,成为一些数字,成为一台台随时可以被取代的机器。

  要寻回自己、找回这失落了的「人」,我们不能从学历、职位、薪金去找,因为它们只是量度生产力的一些指数。「我」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是不能被取代的,我在神的眼里有特别的身分和角色,这身分亦非取决于我的「功用」。我们的人性始于我们与神的独特关系,而这关系就在我们与神每天的相交中展现出来。

  「静修」可以是一种生命的态度。若静修只能在年终大假时、在人迹飘渺的小岛上进行的话,那真是太可惜了。大家可有想过,其实我们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正在与神相交的呢?神无时无刻在等待着我们的回应。若果我们今天不读圣经、不祈祷,「不回应」便成了一种消极的「沟通」。举例说,神常常致电找我们,但我们的反应可能是「暂时未能接通」、「无人接听」,甚或把手机关掉了。

  导师告诉我们,即使在日常生活里,也可以学习安静,重点在于心存「温柔」。最小的工作,即如我们在家中「洗碗」和「打扫」的时候,亦可以学习安静。「打扫」的时候,我们是在埋怨地方肮脏、大尘,还是「自得其乐」地投入,并享受整个过程呢?

  原来,学习安静的功课,最重要的不在乎时间和环境(外面),乃在于我们的「心」(里面)。箴言劝导我们,要留「心」和侧耳听神的话语,要谨记在「心」中,且要谨守我们的「心」,胜过谨守一切,因为生命的泉源由此而出。(参新译本:箴四20-30)我们都景仰沙漠教父的坚持。难道我们都要躲进修院或逃到沙漠才能静修吗?其实,这个世界、现今的社会就是我们的场境(context),闹市便是我们的修道埸。让我们各施各法,在闹市中实践静修,一同加入这个静修之旅。

【要闻】

【教会、机构短讯】

【教会之声】

【时事透析】

【息息相关】

【黄金岁月】

【羊圈守望】

【画中有话】

【人间如话】

【诚心所愿】

【教会今昔】

【文林】

【神学纵横】

【真情真性】

【交流点】

【才德女子】

【大丈夫作风】

【环保.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