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的婚礼
第 2030 期(2003 年 7 月 20 日) ◎ 文林 ◎ 黄杜少蓉(美国)
许姑娘是外子和我在香港念神学时的老师,她对学生的影响,并不尽在她教学上的知识,反而是她爱中国人的心,以及她对传福音的热诚。许姑娘的父亲在一九一四年前往中国内蒙传道,直至中日战争爆发才回到美国。她深受父亲影响,矢志向中国人传福音。她在美国念毕神学后,便于一九五三年以宣教士身分来到香港,在播道会的堂会事奉,并在神学院任教,直至一九九四年荣休,才返回美国继续从事中国学者的福音工作。
居港四十多年,许姑娘的广东话简直与港人无异。不论是俗语或成语,她都应付裕如,外子常常戏笑:许姑娘只差在未能「吟诗作对」。许姑娘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她最喜欢逛鸭寮街。有一次我登门造访她,看见她家里的墙壁挂了一具古老挂钟,和一些中国式的装饰品,都是她从鸭寮街的杂货摊搜购得来的;当然,她爱中国人的心远胜于这些物品。此外,每当许姑娘从九龙塘的神学院宿舍,前往九龙城购买日用品,她准会使用她的私人「环保坐驾」~一辆旧式脚踏车。而身高六呎的她,骑着脚踏车,在马路上前行的身影,也就成为清晰的标志,让熟悉她的店铺伙计,远远便能认出她来。
许姑娘的流利广东话,每每带给她不少传福音的机会。有一次,我们邀请她到舍下吃晚饭。我们住在西贡的村屋,只怕地道的香港人也不易找到,所以,外子便前往沙田车站接她,然后一起乘公共汽车回家,谁知我在家里呆等了个多小时,仍未见他们回来。后来才知道,许姑娘在公共汽车上,故意坐在一个女孩子身旁,用广东话跟她打开话匣子,然后和她分享信仰,又送她福音单张。外子见她们一直讨论信仰问题,便不敢打岔;结果,他们待那位女孩子在总站下车之后,才再乘车回家。虽然,那顿晚饭吃迟了,但我们的心,却被这位爱人灵魂的宣教士所激励:饭可以迟吃,但传福音的机会可能一去不复返。
许姑娘的婚礼,定于今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即二月十四情人节翌日举行。他们选择这一天,是因为当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当我坐在威斯康星州(许姑娘的家乡)这所小小的教堂,静观整个简单而隆重的婚礼过程,内心既感恩又激动。许姑娘在誓词中,对神把这样的属灵人赐给她,感恩不已。毕竟她所看重的,是一个同样愿意为主完全献上自己的人。
婚礼之后的茶会,除了四十多位分别来自香港、加拿大、荷兰和美国各地的华人教会弟兄姊妹,为祝贺一对新人用粤语献唱的祝婚曲外;还有一位现任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分享见证。他忆述三十多年前,当他还在香港念中学,许姑娘每周一次为他预备午餐,并邀请他在用膳之后一起看圣经,又鼓励他向神委身。
由于部分参加婚礼的肢体来自「五湖四海」,一位在当地华人教会事奉的传道人太太,被邀请负责接待工作。她用电邮联络每个远道前来的嘉宾,为他们安排接送和食宿,非常繁忙。我带着体谅的语气,问她会否过劳,她却说:「一点也不,许姑娘把一生都献给中国人,能够为她做一点事,实在是我的光荣。」她这番话,正好道出我们一众受惠者的心意。许姑娘实在为我们留下佳美脚踪,我衷心祝福她们的婚姻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