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重组:寻找原始耶稣数据
第 2024 期(2003 年 6 月 8 日) ◎ 神学纵横 ◎ 井夫
经过两次的历史耶稣探索,学术界渐渐出现了一种研究方法,就是尝试在现存的耶稣资料中,通过许多鉴别条件,过滤出在现存的耶稣数据中最原始、最真实(authentic)的部分,从而根据这些资料来建构历史耶稣的形象。兴风作浪的多马福音
福音书的二源说主张路加福音及马太福音参考了马可福音及一个被称为「Q」的来源。按其定义,「Q」就是路加及马太所共有而马可没有的资料,其内容主要是耶稣的讲论(治好百夫长仆人的故事是少数例外)。许多学者都同意有这个「Q」来源,但由于从来未有发现任何「Q」的抄本,究竟它的范围是否真的与马可不重垒呢,是否有另一卷含有叙事文的福音书呢,它是一个口传的传统呢,还是一个笔录的语录呢,这许多问题仍然没有定论。近年考古发现的多马福音抄本,为整个历史耶稣的探索加入了新的元素。多马福音是一份一百一十四句的耶稣秘密讲话记载,反映出诺斯底主义的信仰,内容与学者重建的「Q」十分近似,其中并无耶稣受死的故事。受这份文件影响,部分学者相信最先流传于信徒间的是耶稣的语录,其特色是当中没有福音书中的那份浓厚的末世论气氛。其实在「Q」之中亦有一些末世论元素,例如耶稣论福,家主回归的比喻,主祷文等,只是少数学者企图再从「Q」中过滤出Q1;Q2;Q3等不同的层次,并推敲最早的一层Q1并无末世论色彩。他们主张在耶稣死后,基督徒陆续在耶稣的语录中加入可靠性低的耶稣生平材料,诸如受审,神迹,末世讲论等。这些学者对多马福音的价值相当乐观,认定这份文件能帮助重建最早期最原始最可靠的耶稣形象。至今同意这些假设的学者不多,毕竟这份抄本只是二世纪的文件,而且它是否乃由诺斯底信徒过滤后的福音书数据仍然是个未知数。
不谈末世的加利利人耶稣
大概八十年代中后期,少数在北美的学者依据以上假设先后著书立说,例如Jesus Seminar, Burton L. Mack, John D. Crossan等,他们剔除了福音书中带有末世论色彩的部份,就如许多人子来临的讲论,只保留符合基于多马福音之假设的数据。因此在材料的使用上,他们都偏重「Q」而贬抑马可福音。Mack得出的耶稣颇像一位希腊犬儒学派(Cynics)的传道智者,他认为耶稣长于加利利的大城巿Sepphoris附近之拿撒勒,容易受到希罗文化中的犬儒学派影响。犬儒智者有反社会倾向,他们行装简约、手执拐杖、行乞传道。耶稣曾差遣门徒出去传道,其吩咐与犬儒学派相似。Crossan的耶稣亦有犬儒色彩,但却较注重社会改革,特别借着与当时社会所排斥的边缘人同桌(税吏、娼妓等),提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平等主义。除以上所述之外,像许多参与第三次探索的学者,Mack与Crossan皆借助加利利的考古及文献数据,并比较人类学的一些见地,以支持其犬儒智者的结论。
然而一位不谈末世的加利利人耶稣,在学术界并未大获好评。有反对者认为,第一世纪加利利的考古及社会学研究指出当时农村一般都敌视城市,在城市愈来愈希罗化的同时,农村仍大部分保留了许多犹太的传统气氛。因此希罗文化很可能只影响上流社会,未有足够证据显示拿撒勒的农民耶稣曾受到犬儒学派所影响。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学者满意用犬儒学派来了解耶稣。就算承认耶稣受到智慧传统影响,亦不必借用犬儒学派。有学者从犹太文化中的智慧传统建立耶稣的智者形象,例如耶稣讲说比喻和箴言,并常以第一身宣讲(知慧传统常以第一身讲论,例见箴言和传道书;先知传统则常以第三身报告耶和华的话)。
研究方法的检讨
自从Jesus Seminar, Mack, Crossan的著作面世后,引起激烈的辩论。原因之一是Jesus Seminar相当高调地利用媒体宣传其研究成果,大有挑战传统的基督教神学之势。学术界亦陆续有作品面世,处理新观点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反对其激进结论的作品固然为数可观,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些更直接反省到进行历史耶稣研究的方法本身。篇首指出,过去的二次历史耶稣探索,学者们常常使用种种过滤的方法去寻找真实材料。向来学者们都乐此不疲,但在最近的历史耶稣研究中,开始有学者重新反省这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