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工做、重建城市心
第 2009 期(2003 年 2 月 23 日) ◎ 教会之声 ◎ 胡志伟
政府最新公布本港失业率为百分之七点二 (二零零二年十至十二月份),估计人数达二十五万人,面对失业持续恶化,而财赤危机将使更多政府与资助机构减肥裁员,更多在职人士忧虑饭碗不保。近日笔者再读艾萨克一生,其中提及他开井的事迹(创廿六章),有不少值得本港教会领袖与信徒一起效法之处。艾萨克一生平凡,然而他只作的一件美事,就是在遍地饥荒之际,他竟乐意为外人掘井,祝福寄居之地的非利士人。
面对现实、不再逃避
对游牧民族而言,艾萨克自然的倾向是南下埃及,在那里觅食餬口,养活妻儿。当他身处迦南地南部的基拉珥,为非利士人占据地土(创廿六1),耶和华指引艾萨克要留守在此,不再追逐他乡的水草。
进入知识型经济年代,行业工种不再如过往有清晰的区分,「组合式」工作或多元化工作类型将是大势所趋,终身受雇的神话经已幻灭。随着科技逐步取代人手操作,劳动力需求下降,新的经济规划带来「职位减少、求职人多」的局面。港人面对的现实,不应是呆等经济振兴;即或经济有所改善,低学历与低技术人士仍是经济转型下的受害者。现时,本港两大组别人口,需要关怀与援助的分别是低学历的中年人与中五程度或以下而失学的青少年(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五)。由本港教会界组成的「教会关注失业行动」,设有「创造职位基金」,就是以具体爱心行动关顾此两组弱势人士。
继往开来、投入工作
艾萨克的开井工程,不是在基拉珥地上随意开掘,或盲目投资,乃是有智慧地重掘父亲亚伯拉罕昔日的旧水井 (创廿六18)。艾萨克具有策略眼光,果然在那地开发了第一口水井(创廿六19)。艾萨克寄居异地,面对经济逆境,不是一走了之,或望天打卦,乃面对现况,开拓水源,养活全家。
香港经济成功之道,在于港人灵活变通,具有创意,且有拚搏精神。泡沫经济的爆破,使港人不再急功近利,以炒卖物业或股票致富;重新勤奋工作,脚踏实地干活下去。回顾过往,香港自开埠以来,一向是背靠祖国,透过内地食水与日用粮食供应,在地势上扮演中介的转口角色。现今发展形势,随着国家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海峡两岸逐步三通,或会对本港中介地位有一定的影响;但港人仍可在专业方面(法律、金融、会计与物流等)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提升港人两文三语水平,长远对港人扮演中介角色(经济、文化、宣教)有正面的效用。
人人就业是不可能,但人人工作是可行的,因为工作包括受薪的与义务的。在当前经济环境,香港教会可提供更多义工空缺,让某些有条件的人可提早退休或离职,投入教会内事奉,协助各项事工发展,甚至往外地作短中期宣教。
慷慨分享、祝福外人
艾萨克值得欣赏的是那种不争竞的温柔态度,先后三次开掘出来的水井(埃色、西提拿、利河伯),皆拱手让人,让非利士人坐享其成。当艾萨克肯这样慷慨分享,神至终祝福他于别是巴得着井水(创廿六32)。基督徒乐于舍己,祝福他人,必然蒙神赐福。
身处荒年,神向香港教会发出的挑战: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钱、人、专业与时间)是先祝福外人,抑或只顾内部信徒的需求?如果我们失了怜悯心肠,看不见外人与穷人的需要,只顾筹款建立更宏伟的硬件,我们传的将会是怎样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