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会历史看更正教和天主教合一的趋势与展望(四)
第 2009 期(2003 年 2 月 23 日) ◎ 神学纵横 ◎ 王文基
(四)称义:罗马天主教与更正教对「称义」的教义充满强烈的分歧。天主教当然相信「恩典」的优先性和必需性,但更正教强调恩典有「排他性」的一面,意即更正教相信救赎是惟独恩典本身,不在乎任何善功。同样的,天主教也相信「信心」的必需性,但更正教却深信「信心」有「排他性」,并以此成为改教运动的核心宣告:「因信称义」。双方争论不休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是因信称义的,抑或善功在救恩中也是其必需的条件?」双方透过圣经、神学、传统等角度来探讨及彼此回应。直到一九九九年十月卅一日,信义宗与梵蒂岗对「因信称义」的教义签署了联合声明,为双方的合一揭开新的局面。(五)圣礼主义:圣礼是罗马天主教的信仰实践的核心。天主教认为透过圣礼,人可获得上帝的恩典。自天特会议以降,圣礼成为救恩的必需品;天特会议宣称有「七个圣礼」,而更正教对圣礼的数量只认同洗礼和主餐礼两个。双方的对话大部分针对洗礼和主餐礼二者;他们对「洗礼」的理解大异奇趣,其争辩的核心是天主教认为「洗礼赋予称义的恩典」,而更正教则不以为然。针对「主餐礼」,更正教又反对天主教的「变质说」;至于天主教把每次主餐当作不断重新的「献祭」,更正教对此也大力反驳。
(六)教会论:天主教与更正教在教会论上,也有一些层面反映出差异的观点,如教会的可见性、合一问题、祭司权威、教会的选民等议题。天主教除了承认教会有不可见的层面外,也一直强调教会是一个可见的组织,而且总部是在罗马;天主教强调教会要在组织上合一,但更正教认为合一只在教义与属灵的层面。天主教认为祭司权是永久的,罗马的主教是在祭司权的统绪之中,并且强调祭司阶级的功能是主持七个圣礼。此外,天主教又主张教会会籍是所有人得救的必要条件。因为这些教义上的差异,使天主教称呼更正教为「分离的弟兄」;更正教自始至今都坚持在教会体制上与天主教保持分离,因为他们认为要坚守圣经立场。
(七)圣母论:罗马天主教与更正教对马里亚的教义有某些相同之处,如:蒙恩的女子、童女感孕基督、神的母亲等。但双方在「圣母论」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如:无玷成孕、身体升天、祷告中保、同为救主、教会之母等。大体上,更正教以圣经原则拒绝了这些教义。
(八)炼狱:有关「炼狱」的教义是双方争辩的焦点,天主教与更正教各有自己的立场和根据来支持或驳斥。天主教认为炼狱是预备上天堂前暂时的过程,是死后的信徒暂时受到罪的审判和赎清罪债,在炼狱之后会被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与「炼狱」相关的教义尚有「功德的积贮」、「为死人祈祷」、「为死人行善」等,更正教认为这些教义是超逾及违背圣经的教导。
结论:合一的态度
无庸置疑,更正教与罗马天主教之间实在需要更进一步去了解对方,这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在圆桌会谈;可以在对话或个人的分享中流露,使得双方那种莫名的恐惧感可以逐渐消除,在面对真实差异之处时有更理想的协议。其实,双方是否愿意迈向合一之前,根本问题在乎双方持有怎样的态度。学者CecilM.Robeck, Jr.提出七方面的态度作为双方迈向合一的指引:
- 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传统,以客观的角度来审视,且愿意正视其中的优点及缺点。
- 尝试以对方的观点来理解别人的看法,不要只单方面以自己的观点与角度来理解。
- 必须愿意去比较其中的强处与弱点,即使当我们违背此标准时,我们仍接纳这做法。
- 共同来到圣经面前,向圣经询问一下关于我们自己的立场,看看圣经有甚么话说。
- 我们需要小心避免向对方给予一些不成熟或不合宜的评断,特别要注意我们想到对方首次想探讨某议题时的动 机。
- 我们需要避免一种因着某些假设性程度的合一而有的妥协意愿;真正的合一通常来自:即使当我们明显对某个议题有不同看法时,但我们仍同意去接纳有「不同意」的表达声音。
- 最后,我们需要对神在我们之中的丰富性保持开放的惊奇,甚至到达并含括即使我们马上就要迎接一个新的「现实」。
最后,笔者个人认为天主教与更正教迈向合一的路是充满盼望的,也乐观其成。然而,笔者的观点稍微不同,我认为假如我们用广义的「合一」概念来说,站在基督教这一方来看,其实我们双方已经合一。理由是更正教向来对「合一」的定义是指在「教义」和「属灵」层面上的合一,而不是「组织」上的合一。换句话说,更正教与天主教在核心教义(指三一论、基督论、救赎论)上早有共识,而双方在属灵层面上也共同信仰这位「三一真神」;因此,笔者可以从广义的角度说:双方根本就是合一了。
(全文完)